首页>检索页>当前

强化教改使命 提升办学品质

发布时间:2019-07-15 作者: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鲁慧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教育教学改革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核心工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内容。《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聚焦了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核心,将对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质发挥重大而积极的指导意义,我校将承接教育教学改革新的使命,在原有基础上再进一步。

一、把“意见”的思想理念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的指南

“意见”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内容作了全面的阐述,对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给予准确、积极的回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方向引领性,把坚持立德树人确定于核心地位,并深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改革措施,体现了高度和厚度的结合,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又有现实的工作策略,这对我们学校如何深化愉快教育,强化责任使命,提高改革力度,促进内涵发展,有着深远的领航作用。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实验性学校,至今已有75年办学历史。上世纪80年代,学校传承陈鹤琴“活教育”思想,开展了以“爱、美、趣、创”为要素的“愉快教育”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曾被誉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比较成功的模式”,并作为第一批教改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全国愉快教育基地学校有90多所。我校将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的核心思想,深化思想认同和理念共识,坚持全面、深化、合力育人,将重点在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课堂教与学有效互动性、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和改革,进一步丰富学校教育的内涵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愉快的成长。

二、把“意见”中的重要举措作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

“意见”在教学管理、考试评价、信息技术、教师发展、家庭教育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具有操作实施的举措,我校将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相关要求,狠抓实绩实效。

一是聚焦立德树人,突显德育实效。学校将以《基于儿童立场,优化年段主题教育的实效》研究为引领,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主要途径,以校训“好学乐行”为要求,发挥学生自主教育的主体作用,形成校本德育课程体系。既从大处着眼,立高度做融合,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渗透;又从小处着手,设计课程抓落实,能操作,分年级段设置针对性主题,形成内容序列,引导做实事、重内化,让学生在全员参与、体验中经历课程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有自主自动自强的行为,有阳光自信,聪明多才的特质。

二是坚持教学互动,形成校本特色。我校将深入实践个性化教育,以“学习设计”项目为抓手,改变传统的教,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用“学习活动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当主角“动起来”,主动进行听、说、读、写、议、算、做、评,人人参与,个个能学“活起来”,减少课堂中学生当“听众”和“陪客”的概率。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实施中,坚持以学生的兴趣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教师“一专多能”的主动性,积极运用社会资源,开发建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H-Pisa的课程群,即身心健康、人文艺术、科学技术、生活实践、创新思维等五大板块,以每周二下午“快乐活动日”为途径,一、二年级实施主题式综合活动课,从“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等维度,围绕主题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玩中学”、“做中学”,强化整体感知;三到五年级学生实行“自主选择、走班学习、混龄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通过多种学习活动,丰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形成适应未来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质,助推关键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三是坚持信息技术融合,打造现代学习时空。着眼于让教育更为精准化地服务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我校申报并获评上海市首批信息技术运用的标杆培育学校。我校将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及人文的环境资源,建立学生即时即地学习的信息资源库,对接各类课程学习项目,配备好校园固定信息站和流动信息站,以实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学生可以凭着借用的移动信息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探索。我校还将从“基础学业个性化云评价”和“HAPPY ME云课程”两个研究载体入手,采取逐步聚焦的方法,运用技术探索解决集体授课班级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难点。同时,通过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的再造,对接线下和线上学习,探索学习方式的更大转变,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过程性评价,创建数字学档,帮助教师高效率地了解和发现问题,精准提供学业辅助和育人指导。

我校将以“意见”为指导、为指针,结合学校愉快教育的办学特色,着力探索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夯实办学底蕴,促进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的质量和品味,继续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