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的多维向度

发布时间:2020-04-21 作者:徐川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把提高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度、锐度、广度和深度等多个维度集中发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真正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人人爱听、终身受益的“金课”。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并从加强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论角度提出“八个统一”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在规律,指明了办好思政课的价值遵循。新时代办好思政课应把提高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高度、锐度、广度和深度等多个维度集中发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聚焦思政课的高度之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一论断从战略高度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品格和应有的政治站位。

一是提高政治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大责任,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培养有担当有理想的时代新人。

二是增强政治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发挥引领和表率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师队伍、充实教学内容、建强教材体系。当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社会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学生切实提高判断力和定力,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是强化贯通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前后衔接、彼此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一系列课程,因此,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又要坚持彼此照应、一以贯之,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实现整体性、衔接性、协同性的统一。

聚焦思政课的锐度之维

科学的理论只有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释放磅礴力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把准方向的前提下,着力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彰显思想武器的“锐度”。

一是坚持深耕文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文本是魂,思政课只有不断深耕经典文本,理论的穿透力才会充分凸显,学生才能真正领会理论的深层内涵。思政课教师首先要锚定理论来源,加强经典文本分析,力求在理论上做到说理透彻、言之有物,让学生真懂真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信仰,思政课必须从政治和学理角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讲清楚,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自觉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思想上、情感上、认识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是坚持与时俱进。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是发展的真理,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在与时代同步和激荡的过程中为学生讲好变化的时代、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实践经验和智慧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政课要不断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抓好新思想的理论武装,向学生传递新思想的时代伟力。

三是坚持回应现实。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教师可以从青少年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问题,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切实解答好学生心中的疑惑,针对问题“对症下药”“辨证施治”,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和应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理论认同。

聚焦思政课的广度之维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思政课教师在开拓视野的过程中,要重点拓宽知识视野,拓展国际视野。

一是拓宽知识视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面对的是各个专业的学生,而各个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知识储备,思政课教师只有储备大量的知识,才能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精准发力,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才会更愿意接受,进而在情感上与老师产生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度之维涵盖育人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因此,思政课堂要紧密联系课外,校内要紧密联系校外,思政课教师要紧密联系专业课教师,思政课程要紧密联系课程思政。

二是拓展国际视野。国际视野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让人们在全球坐标系中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从而对本国地位和作用形成客观认识,进而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在国际交往中采取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国际视野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拓展国际视野,对世情和国情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和研判。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化升级,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视野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为思政课教师,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以国际视野观察问题、认识问题,更迅速、准确地了解世界。要用国际视野引领学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三是用好历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坐标要指引当下,也要回望历史、面向未来。思政课教师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宝,充分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恒久魅力。“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也是最为丰厚的精神家园,留下了无比丰富而又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和思想文化宝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度之维要有大历史观,要把考察现实问题和时代命题的历史眼光放到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从历史中提炼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教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思考我们“从何而来、身在何处、去往何方”,树立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文化自觉性、历史自信心。

聚焦思政课的深度之维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也特别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

一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并一再强调要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来说,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思政课教师要时刻保持对社会、对国家、对时代的敏锐观察,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案例,用正能量去阐释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真谛。

二是丰富人生阅历。读万卷书才能抵达内心深处,行万里路才能看清皓月繁星,理论之树只有植入生活的土壤才能常青。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思政课教师的人生阅历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才能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思政课教师要将概念以及个人经验、生活体验、价值观、信念、哲学观在体悟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经过过滤和转换,形成内在价值体系。要善于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处理好深度与广度,悟道与行路的关系。只有以多样化的知识和实践丰富自己的人生,“填充”自己的“一桶水”,才能在理论传授过程中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青年,以原汁原味的人生阅历和体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选择进行引导,做好青年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三是坚持言行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思政课教学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个人理想、情操、信念、教养等全部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人格的设定和认同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一致,既要课上课下一致,也要网上网下一致。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格局和延伸来说,思政课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后要有“面对面”的谈心谈话,在网上要有“键对键”的互动交流,只有随时随地的陪伴才能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思政课教师的温暖。思政课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点滴成长,把自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党和国家的热爱,清晰地传递给学生,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和价值。对于广大思政课教师而言,要强化“言传身教”,既要重视“讲什么”,也要重视“做什么”和“怎么做”。思政课教师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谨言慎行,言善行善,以实际行动感召学生,用言行一致影响学生。

[本文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17JDSZK114),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重点资助项目(18SZA-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川,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原载2020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