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切实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整体性

发布时间:2020-04-21 作者:刘新刚 裴振磊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从发展方向、根本任务、基础条件、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要求、党的领导等方面揭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性、联系性、发展性,为我们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整体性;唯物辩证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维。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论述, 要自觉坚持整体性思维,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要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性、联系性、发展性。

切实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性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主体、诸多要素和诸多环节,如果我们只注意个别部分,就会漏掉很多因素,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维方法,深刻揭示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性。

首先要系统认识和把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各维度和各环节。思政课教师、课程、学生等是组成思政课系统的关键要素。其中,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对思政课的理解、教师自己的人格品行,以及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课的效果,所以“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课程这一平台和渠道,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由此课程成为思政课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课程形式,思政课就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最终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忽视了学生,不能切实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思维、坚定理想、明确立场,思政课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

其次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各个要素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独特地位、功能、要求,也就是“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只有深刻了解这些要素和方面的具体地位、功能、要求,才算完成了全面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系列论述,充分揭示了这些要素和方面在整个思政课系统中的独特地位、具体功能、内在要求。其中,教师是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在整个思政课系统中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教师能否首先“明道、信道”,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是决定思政课能否办好的重要因素。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课程是思政课的主渠道。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集中通过课程发挥出来,而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也主要在课程中培养形成。因此,课程是否承载和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就成为影响思政课改革创新效果的关键要素。思政课只有不断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才能真正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此外,学生是思政课的根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说到底,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和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所以,思政课始终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联系性

联系性思维要求我们在不同主体间、不同范围内、不同层次上认识和把握事物包含的复杂关系。用联系性思维考察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才能在各个要素和方面的影响、联动、支撑、制约等现实关系中形成联系性的认识。我们要从高校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入手,把握各方面的联系性,在具体中找到一般、在表象下找到本质、在杂乱中找到规律。

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一个子系统,与社会母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社会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基础和条件。认识和把握这些联系,是我们分析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制定思政课建设方案的前提。首先,社会发展决定了高校思政课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其次,党和国家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支持。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发展成就,思政课向学生传达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才拥有充分的事实基础和感染力、说服力。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这些要素共同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条件。忽略这些关键的联系,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支撑,也就没有了基础。所以,我们要坚持用联系性思维看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认识和把握思政课子系统和社会母系统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使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紧密围绕国家战略、积极服务社会发展,从而获得社会的带动和支持。

联系性思维不光要求认识事物之间的表面联系,更要求以对象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为依据去把握联系的原因和本质。切实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联系性,要以高校思政课自身的本质特征为“内部根据”,把握各种外部联系。简单来说,高校思政课的基本的规定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校思政课有系统的知识性。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思政课的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高校思政课最基础的知识框架,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政治性等都以系统的知识为载体。其次,高校思政课具有明显的方法论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高校思政课要通过知识的系统传授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中小学思政课相比,高校思政课的方法论性质尤为突出。最后,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以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自己的立场,也正是由于这一立场,马克思主义才得以科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获得科学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高校思政课自然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坚定立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仰,使学生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是由于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我们才需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建设,鼓励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和科研结合,增强理论水平,“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正是由于高校思政课突出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性,我们才需要不断总结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认识掌握运用,教师才需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生才需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正是由于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才强调“政治要强”,“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才强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深刻认识高校思政课的知识性、政治性、方法论特性,我们才能切实认识和把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联系性。

切实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逻辑和历史相统一,这也是运用整体性思维的基本要求。有了历史维度,我们才能在相对静态的认识之外,把握事物的变动趋势。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必定不少,我们要对这一事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这对我们坚定信心、端正态度至关重要。

发展性思维要求我们看到正确事物的必然趋势和光明前景,从而克服迷茫和犹疑。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环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开拓也会为其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条件,因此,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符合社会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是有光明前景的伟大事业,我们要统一认识、坚定信心。首先,办好高校思政课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根本上决定了高校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以立德树人为立身之本。因此,高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次,党和国家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经验,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包括“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最后,党的一系列部署和举措,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政课建设尤为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了一些明确目标要求,并从经费、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所以说,思政课改革创新有必要也必然会顺利推进。深刻认识这一必然趋势,我们才能坚定信心,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坚定信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等成功自己到来,只有更坚决地同一切困难作斗争,才能以有力行动加速必然趋势成为现实。思政课改革创新是一个需要我们积极发挥能动性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思政课改革创新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思政课改革创新必然会取得大发展、大成就。但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问题、遇到新情况。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要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具体研究新的情况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本文为工信部党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刘新刚 裴振磊,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原载2020年第6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