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实现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06 来源:神州学人

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是国家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始终走在前列,既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我国扩大国际影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是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留学教育为先导、高等教育与文化交流为主,进而扩展到整个教育体系对外开放的历程。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留学生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基础教育的优秀经验正在“走出去”;截至2020年6月,我国已在16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中国语言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互动日益频繁,在国际秩序、规则制定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仍有待加强;来华留学人数稳步增加,但生源结构偏亚洲化;接受学历教育的留学生人数稳步上升,但地区分布不均衡,且语言类留学生比例居高不下;教师交流人数与层次逐渐提高,但学术研究共同体建设不足;中外合作的范畴变广,但质量保障与话语主导仍有待加强。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要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升,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意味着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对象、内容、结果能够更好地惠及个人、社区、民族与国家。内涵式的教育对外开放意味着遵循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规律,根据国际关系的动态发展与本国教育引进、输出的现实需要,发挥教育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推动和平发展的潜能。教育对外开放的内涵式发展进一步要求把教育质量作为对外开放的本质属性,聚焦人才、课程、师资、平台、机制等要素及其组合。为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

优化出国留学工作布局,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式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部分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冲突、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问题频发。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的不确定、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间接影响了留学环境和留学意愿。曾为我国学生留学首选地的北美,已出现人数增长乏力的趋势。所以,应根据国际关系的动态发展,合理布局出国留学,为人才培养构建安全、良好的氛围。要进一步推动东亚、“一带一路”等教育共同体建设,加快教育体制互通和学历、学分互认,为留学人员提供更为便利、灵活的留学条件。

有序推进教育在地国际化,系统提升教育对外开放的质量。截至2020年6月,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达228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196个;拥有具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大学10所,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21家。与此同时,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这些学校、机构、项目为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提供了基础与经验。我国可有计划地建立教育对外开放试验区、示范区等,在试验区内,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中小学衔接机制,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在示范区内,凝炼一流学科对外开放的经验,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形成区域经验辐射。

拓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深化跨国科技合作创新。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由2018年第17位上升到2019年第14位,且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表现出巨大的上升潜力。目前,中国已与创新指数表现良好的以色列、芬兰、瑞士等国建立了创新伙伴关系及相关平台,可在已有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上,协同高校、研究机构、企业、政府的力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通过“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机制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转化。

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推动我国成为“全球人才吸纳高地”。据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在北欧、美国人才竞争力领跑的背景下,中国由2019年第45位上升到2020年第39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对外开放程度”是构成竞争力模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应完善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国际间的协同育人模式,推动我国成为“全球人才吸纳高地”。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战略出发,可逐步增设精英人才培养项目,为国储才,为国育才。

丰富国际合作形式,以网络化、智能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留学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大会上通过了一套有效法律和技术规范标准,促进开放教育资源在国际间共享。我国可积极参与到共享资源的建设中,并通过认证引进多类在线教育平台,借助智能伴学系统落实“泛在大学”,通过自适应技术支持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通过扩展现实提高教学效能,并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国际教育的质量提升。(作者沈伟,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7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