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要幸福!”,这位教授背后的故事太暖啦! | 新 · 悦读

发布时间:2021-09-12 作者:武一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要幸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会对每一位入学和毕业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

幸福,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能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教书育人的这份幸福又有哪些“秘籍”?中国教育新闻网《新·悦读》推出教师节特别节目,我们在寻找师生间的“小确幸”“小欢喜”。

mmexport1631354611695.jpg

栾轶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劳动模范。获得“全国网络视听行业领军人才”、“全国广播电视理论人才”等多个称号。毕业于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曾在中央台工作20余年,历任高级编辑、网络发展部主任、新媒体首席研究员,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合著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百余万字。

“希望学生成为独立、上进、勤奋的人”

提到栾老师,很多学生会给她贴上这样的标签“严格”“亲切”“时尚”。

mmexport1631365464090.jpg

栾轶玫老师与学生合影

“老师讲过,爷爷教她包饺子的过程蕴含着教育的秘诀。指出错误,再告诉正确的方法。”在学生的眼中,她是一位严格的老师,坚持精益求精,严格地做学术,更要严谨地做人。

“疫情期间的一次线上语音聊天,老师和我聊了5个小时,挂掉电话后,我仿佛听到打开心锁‘咔嚓’的声音。”学生说,她亲切温暖,付出更多的爱,为成长中的迷茫答疑解惑。

“老师经常和我们分享体态、着装方面的技巧,比如怎样弄头发、如何把T恤穿出多种风格。”在栾老师的身上,学生们看到了时尚之“光”,原来,生活可以拥抱热爱和美好。

“我看过很多次老师的背影,有时候我会感到心疼,我总会想到“看一茎弱草,端举群山”…… 

mmexport1631358150290.jpg

栾轶玫老师与学生合影

pt2021_09_11_21_23_50(1).jpg

教师节当天,学生们发来的祝福

师生间的“小确幸”源于彼此之间的信任关怀、相互付出。

学生说,栾老师的言传身教更显润物细无声,教会他们成为独立、上进、勤奋的人,做适合且热爱做的事情,但这一切还要建立在自己能收获幸福的基础之上。


“宝藏”课堂是怎样炼成的?

“栾老师的同一门课可以在不同学期都去听,因为内容总是时新的。”

“干货满满、气氛活跃。”

“老师的课堂总能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始终不变的是用心和负责,弥足珍贵。

想要形成这样的课堂效果和风格,离不开“熟知”与“沟通”这两个秘籍。每学期的第一堂课,栾轶玫老师都会与学生沟通“期望匹配”,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发现兴趣及未来目标。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新闻的生命力源于实践。在她的课堂上,还安排了“每周摄影”“出镜报道”等“体验式”项目,引导学生持续实践、持续学习、持续思考。看到学生入学后渐渐成长,从眼神、言语、体态更加自信大方,到学术能力稍有长进,从积累论文发表到参加学术会议,她倍感幸福。

mmexport1631358169112.jpg

毕业红毯:铁肩与妙手;行走与歌唱

课堂外,她和学生聚餐分享爱好与生活,给学生准备毕业典礼的礼服,带领学生一起去看展览,策划采访,带领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练”和“用”的关系……学生说,希望做一个像老师一样的人,一个可以雷厉风行、可以温柔亲切,愿意为他人付出的人。

mmexport1631358175322.jpg

现场教学:釆访人大保洁阿姨

“熟知学生个性特点,并通过阶段性沟通帮助我们不断成长,能给学生带来最大助益,不仅帮助我们收获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还能帮助我们明晰人生发展目标,成为向上且向善的人。”栾轶玫老师的学生说。

“宝藏”课堂充满着教育的“小欢喜”,要认知升级,才会感受到幸福。


不同角色的“变与不变”

mmexport1631365404296.jpg

军转干部课堂:学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栾轶玫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从新闻一线到步入学校课堂倾注热情,尽管经历了不同角色,不变的是她始终在做“说”与“写”的工作。从采访社会各界人士到给学生上课、与学生沟通,从写新闻稿到写学术论文,她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

“每当有热点事件发生时,老师总会教我们要第一时间去多源求证,这需要辨别的智慧,更需要时刻不忘的坚守。”学生们记住了这份教导,不论对待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事情,都要客观理性、明辨真相,不因为单一信源而迷失自我,始终为真相发声。

mmexport1631358079103.jpg

毕业典礼,栾轶玫老师与学生合影

永远热情,永远热泪盈眶,不仅是新闻人的准则,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栾轶玫老师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要对媒介现实有兴趣,养成观察生活中的媒介现象,从身边的媒介现象入手,探析其背后的问题。”在她看来,新时代青年要有担当意识,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武一)

QQ图片20210912103507.jpg

栏目策划:段风华

栏目图设计:马虹霞

本期主播:武一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