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四个辩证统一”

发布时间:2021-12-13 作者:商爱玲 程晓宇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党史观,就是观党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才能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现象和本质、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四对关系的辩证统一,是树立正确党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党史观;观党史;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史观,就是观党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正确党史观,就不能正确地观党史。“树立正确党史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作出的极富指导性和针对性的重大判断,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才能树立正确党史观。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思想武器,核心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此,坚持四对关系的辩证统一,既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应有之义。

坚持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把握好这对辩证关系,就会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为什么能在中国大地上燎原,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领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19世纪4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则使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五四运动时期的“三次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理论条件。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用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现实基础,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先进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只有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和国家才有政治灵魂,中华民族才能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又各有其特点。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离不开共性。只有把握好这对辩证关系,才能理解马克思的事业怎样“从布鲁塞尔到北京”,才能读懂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深刻启迪。马克思主义凝结了人类思想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普遍真理。但那种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作出的论断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的做法,本身就是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相反,我们党始终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百年奋斗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坚持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生动例证。

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认识和改造世界要坚持问题导向,具体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鲜明特质,就是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品格,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现实,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最关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行”。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和国家事业才能无往不胜。

坚持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本质和现象互为事物的里表,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质及其基本发展方向,现象从各个不同侧面表现本质。把握好这对辩证关系,才能看清百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号巨轮始终没有偏离大的航向,才能洞观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定力,在我们党的领导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1935年,毛泽东同志针对侵略者发动战争的本质退步性,提出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产生了重大影响。解放战争初期,他又作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姓社姓资”的争论,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发表了“南方谈话”,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排除了干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质,就是善于看清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时代特点,从本质中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正是坚持和发扬这种善抓本质的科学思维和优良传统,我们党才能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成为稳定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们更要从多元多样的发展现象中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惧任何风险和干扰,奋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坚持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历史发展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握好这对辩证关系,方可领会为什么“迎难而上、越挫越勇、越险越进”是百年党史的一个亮眼基调,才能解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制胜之道。百年来,我们党既善于以客观规律为准绳,通过完善党内法规等推进党的建设,又善于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奇迹。长征克服重重困难,被誉为“无与伦比的史诗般远征”,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奇迹的帷幕。陕甘宁边区军民在南泥湾的开荒运动,让“丰衣足食”在“自己动手”中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充分发动亿万人民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让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等方略,是我们党把人民高昂的奋斗热情与执政党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的典范示例。坚持这样的辩证统一,才会涌现出“当代愚公”毛相林带领村民在绝壁上凿出致富路等气吞山河的脱贫壮举。以这样的视角还会看到,坚持既重客观规律又重主观能动性,先驱们才会“敢教日月换新天”,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我们党在开创一系列奇迹中孕育而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精神代代相传,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开创未来。

牢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四个辩证统一”,题中之义是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既是政治立场,又是政治引领;既是政治要求,又是政治保障。历史虚无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的一种错误政治思潮,其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切实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一分一秒都不打瞌睡”的警醒,向错误思想和观点挥拳亮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本文为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项目编号:20JD004),2021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四史’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2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商爱玲  程晓宇,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原载2021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