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取得的教育成就和经验

​——以“内高班”和“骨干计划”为例

发布时间:2022-08-19 作者:吴霓 王学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家小镇小学生大课间开展跳竹竿活动。龙涛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战略背景下,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将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纳入教育扶贫、乡村振兴、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其中以内地民族高中班(以下简称“内高班”)和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以下简称“骨干计划”)的实施,凸显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层次的重大探索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政策,为民族地区的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政策发展

“内高班”和“骨干计划”分别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专项政策,党和政府通过这两大具体政策的持续实施,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和党政干部,引领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尤其促进了最为贫困和脱贫攻坚最为艰巨的“三区三州”区域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内高班”政策创新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对口支援的新模式。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于1984年、2000年决定在内地部分省、市开办内地西藏班(校)和新疆“内高班”,开创了通过内地办学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

内地西藏班始创“内高班”模式。1984年,中央召开了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要求在内地举办西藏班并筹建西藏中学。从1985年起,在16个省市的17所初中从西藏招收藏族学生,每年招收1300名西藏少数民族小学毕业生到内地学校西藏班学习。内地西藏初中班的招生重点解决长期在藏生活的藏族和区内少数民族学生、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农牧民子女等,其中70%的招生名额用于招收农牧民子女。在此基础上,从1989年开始,创设西藏内地高中班(“内高班”),并在18个省市的69所高中校(其中普通高中12所,重点高中57所)招收西藏生源,其中农牧民子女占50%、区内少数民族城镇居民子女占40%、进藏干部职工子女占10%。随后,在1992年,国家教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地西藏班工作的意见》《内地西藏中学班(校)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强和规范管理。1994年,国家教委办公厅下发了《内地西藏班(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评分指标(试行)》,并选择辽宁省进行督导评估试点,通过以点带面促进西藏内地班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内地新疆高中班促进“内高班”快速发展。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决定借鉴西藏“内高班”的做法,从2000年9月开始,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新疆“内高班”。2000年1月24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对“内高班”办学规模、办学方式、招生计划、招生对象、招生条件、招生办法、教学方式、升学工作及教师配备和待遇、管理职责、办学经费等相关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200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意见》,计划从2005年起,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春、哈尔滨等24个内地城市扩大新疆高中班招生规模,并提出有关招生事项的具体意见,旨在使内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更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

“内高班”整体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作为对口支援、内地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在一系列政策体系的引导下不断深化。2010年7月颁布并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指出,“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内高班”政策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201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内地西藏高中班招生规模有关工作的意见》,提出扩大招生规模的同时,对内地西藏高中班学制进行改革,夯实学生知识基础,做好升学过渡准备。在2015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特别提出“推进民族地区和内地西藏新疆班毕业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强化内地民族班教育管理服务”等内容。同年,新疆“内高班”保持规模稳定,不再扩招。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提高内地西藏班、新疆班教学水平,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计划,配强学科指导教师,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完善内地西藏班、新疆班单独招生政策。从规划定位、教育教学、招生管理各方面对继续实施内地民族班政策、办好内地民族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期待,也明确了继续实施内地民族班政策的基本方略。这充分标志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内高班”在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在内涵发展上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为西藏和新疆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出突出贡献。

“骨干计划”政策大幅提升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

“骨干计划”是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这一政策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了党的十八大之后,进入数量发展、优化完善与内涵提升的发展阶段。

“骨干计划”的酝酿出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加大了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各类人才的工作力度。2004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提出应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2005年,五部门印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实施方案》,2006年,教育部为指导各招生院校做好相关培养工作,分别印发了《关于“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招生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2006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工作的通知》。

“骨干计划”进一步优化完善。2008年,为做好第一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就业工作,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2011年,针对“少干生”报考专业偏重文科的倾向,招生计划中鼓励和建议“少干生”报考理工类和应用型专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骨干计划”不断优化完善。2012年的招生原则明确提出要“择优录取”,强调对“少骨生”已有基础、能力的选拔;2013年,针对招生专业结构和比例、汉族考生比例、基础强化培训、学费和奖助学制度、就业、违约及相关职能部门和培养单位的管理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大修改和完善。

“骨干计划”进入内涵提升阶段。在优化完善的基础上,“骨干计划”在新时期的发展进入到内涵提升阶段。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调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的通知》,决定自2017年起各高校录取的“骨干计划”新生直接进入招生学校进行基础强化学习,不再单独安排强化基础培训。2020年,增加了“专项计划”一栏,将2019年提出的8所高校承担新疆、西藏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4所高校承担的定向新疆喀什地区医学硕士专硕两项内容单列。这些都对“骨干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内高班”和“骨干计划”为民族地区的不同类型学生创造了更多优质公平的学习机会,并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少数民族人才,有力地促进了贫困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内高班”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变化,其办学层次、规模、类型、举办城市也都随之同步得到调整和完善,成为西藏和新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补充形式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一方面,“内高班”招生规模不断增长并趋于平稳、招生类型不断完善,政策成效显著。内地西藏学校和内地西藏班充分实现了为西藏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政策预期,得到了全区各族群众的高度赞扬和衷心拥护。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内地西藏班(含中职班)累计招生14.3万人,向西藏培养输送了5.6万余名中专以上各级各类人才。同时,新疆“内高班”已累计招收21届13万余名各族应届初中毕业生。目前,14个省市45个城市的93所高中开办有新疆班,共有在校生3.64万名。

另一方面,“内高班”作为教育对口支援的一种形式,凸显了教育扶贫和返贫防控在扶智和扶志上的重要作用。西藏自治区全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南疆四地州,作为“三区三州”的主要区域,通过“内高班”的招生过程不断推进教育的起点公平。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西部教育发展评估监测”课题的监测数据,2017—2020年,新疆“内高班”录取继续向南疆四地州和农牧民子女倾斜,农牧民子女录取比例达到77%以上;内地西藏高中班(校)招收藏族及区内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占七成。

“骨干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骨干计划”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由追求数量转向提高质量,办学质量和成效显著,对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的落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骨干计划”招生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一是招生院校数量持续增加。“骨干计划”从2006年实施之初的6部门72所高校,到2020年增加到12个部门155所高校,招生院校数同比增长约53.5%。二是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录取人数逐渐增加。教育部下发的各年份的招生名额分配表显示,2006年实施之初“骨干计划”拟定招收2500名研究生(博士500名,硕士2000名),之后招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10年以后,硕士研究生的名额指标保持在4000名左右(2021年增加到4500名),博士研究生则稳定为1000名。三是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据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通过“骨干计划”录取的高分考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骨干计划”极大促进了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整体数量的提升。据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2006年,我国有5.14万名少数民族研究生,至2020年达到17.5万名,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240%。另据2020年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学生数据,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达到5.57%,其中博士研究生占比达到6.05%,硕士研究生占比达到5.45%。据统计,“骨干计划”招生至今,累计招录培养约5.7万名研究生,其中,共向新疆分配8000个招生名额,内蒙古5470个名额,广西、贵州、云南分配名额均在4300人以上。少数民族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骨干计划”的持续实施。

“骨干计划”进一步为“三区三州”教育返贫防控和乡村振兴储备量足质高的稳固型高层次人才。以2021年为例,“三区三州”涉及的西藏、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在全部“骨干计划”的硕士招生计划中的占比就达到47.6%。同时,进一步聚焦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骨干计划”的招生计划重点向招生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理工类和应用型专业倾斜,向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倾斜,并鼓励民族地区、招生单位利用对口支援平台,为民族地区集中培养急需紧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民族教育,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强大合力,“内高班”和“骨干人才”的实施和成效就是充分的证明。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少数民族人才作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必将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历史征程中发挥强大的动力作用。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将得到持续保障,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效。

(作者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学男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7-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