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弘扬留学报国传统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5-08-11 作者:沈永英 廖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人生华章”。贺信总结了留学报国传统的百年历史经验,为广大留学人员指明了“爱国为民、自信自强、开拓奋进、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也为留学报国传统的阐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百年来留学报国传统的历史演进,实际上是从历史实践到价值内核的提炼与升华的过程。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在留学人员群体中倡导留学报国传统,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有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为什么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弘扬留学报国传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全球化深刻变革、国际格局加快调整的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弘扬留学报国传统不仅是回应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需求。留学人员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结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强化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要高素质创新型留学人才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集聚人才、汇聚智慧,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

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范式对于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深远,近代以来体现在留学人员留学报国行为的实践之中。留学人员群体通过知识迁移与跨国流动的现代性转化,既传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起“文明新形态”的知识反哺机制。他们既是文化记忆的传承者,又是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代际传递者与异域治理经验的跨域转化者,其报国实践创新强化了家国认同意识,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留美幼童计划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留学归国潮等历史经验,为今天如何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提供了重要启示,能够帮助我们提炼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价值观念,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经验指引。因此,在留学人员群体中弘扬留学报国传统,既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留学人员政治认同和文化自觉,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在诉求。同时,也为高校和政府加强海外留学人员思想引领、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提供借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留学报国传统的历史分期和经验

留学报国传统首先是留学报国的实践总结凝练而成,与不同时期留学报国行为实践相一致,是留学人员在留学报国实践过程中凝聚形成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中华儿女血脉中流淌着对祖国天然的情感依恋,“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民族心理定势形成了普遍深厚的民本思想和“悲壮忧思”的家国情怀。留学人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在家庭风俗习惯中传承延续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在内心对于留学报国有着深入的思考,逐渐内化成为个人思想理念的一部分,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为留学报国传统。因此,留学报国传统是留学人员历经百余年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的体现,它展现了留学人员深厚的家国情怀,学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精神品格,成为促进留学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

1847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救国,实业救国”。

这一时期,以容闳为代表的早期留美学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先河。1847年1月,容闳、黄宽、黄胜从广州出发赴美国留学。1872年至1875年,容闳秉持“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初心使命,率詹天佑、唐绍仪等120名幼童分4批赴美留学,开启了近现代第一次留学浪潮。1896年,13名中国学生首次赴日本留学。1909年,庚子赔款第一批留学生47人赴美国留学。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留学人员均以“留学救国”“实业救国”为宗旨,“师夷长技以制夷”,力求在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推动中国近代化。早期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业发展的推动力,涌现出詹天佑、吴仰曾、张謇等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为我国的铁路工程、采矿业、纺织业等实业奠定科学基础。实业发展积累的资金和资源也为扩大留学规模提供了物质基础,形成了“教育-实业”的循环。因此,在早期留学史中,留学救国与实业救国是一体两面,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知识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撑,后者为前者提供物质基础和实践平台,二者构成了近代中国“师夷长技”与“自强求富”的双重叙事,揭开了留学生赴海外学习、以开放胸襟吸收先进知识技术并报效国家和回馈社会的序幕。

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救国,思想启蒙”。

这一阶段,留学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革命救国”和“思想启蒙”是20世纪初最闪亮的时代主题。“留日浪潮”和“赴法勤工俭学”交相辉映,李大钊、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驱分别赴日本、法国探索救国道路和救国真理,他们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科学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同时培养了一批兼具国际视野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革命骨干。

从1896年开始,大批学生赴日留学,横跨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留日学生通过翻译、办报和社团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和传播,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留法学生半工半读,深入法国一线工厂,积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推动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传播,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实践方法论。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积极派遣共产党员留学苏联,学习苏联革命的历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更广泛的早期党员群体中,留学归国者占据重要位置,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赵世炎、邓小平、蔡和森、陈延年、陈乔年、刘少奇、张闻天、王稼祥等人皆有海外求学的经历。

“革命救国”是留学归来的革命先驱者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理想嵌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以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回应时代之问。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之前,写下了催人奋进的爱国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留学报国传统和伟大的建党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一脉相承的,早期革命先驱通过留学获取真理之光,以鲜血和智慧践行留学报国的理想,他们的实践证明了真正的报国之路,必定是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之路。这一精神遗产至今仍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力量源泉。

1949年-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科技报国,自力更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海外学子归国潮,给百废待兴的科教事业带来冉冉生机。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2000多名海外科学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怀抱,成功研发“两弹一星”,实现中国科技体系从无到有的突破,铸就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坚实基础。“两弹一星”元勋中有海外留学经历者共有21位,占91.30%。“两弹一星”元勋对留学报国传统的诠释,是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完美融合,他们践行“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用一生证明真正的科学家必以家国情怀为坐标,以人类福祉为追求。这种传统在新时代愈发珍贵,揭示留学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更是服务国家、造福人类的桥梁。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我国公派一大批优秀人才到苏联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回国之后奋斗在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行业。以彭士禄、黄旭华为代表的留学人员赴苏联学习核动力、造船技术,为日后中国核潜艇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据统计,在1950-1960年间,我国共派出约3万多名留学生赴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这批留苏学子回国后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钱学森、邓稼先、彭士禄、黄旭华等科学家用一生诠释了留学报国的本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行动;它指明了留学报国的方向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而是“祖国高于一切,才华奉献人类”的担当;它凝聚了留学报国的密码——唯有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创新报国,开放合作”。

进入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留学事业,深知海外留学人员是人才宝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制定“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工作方针,继续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出国留学人员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服务。1978年至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经达到656.06万人。其中490.44万人已完成学业,423.17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6.28%。本世纪初,从欧美回国的留学人员在互联网领域的科技创新,并没有照搬照抄美国互联网领域的成功案例,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创新,终于实现中国互联网科技和电商行业的大发展。留学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实现了从借鉴国外标准到主导中国自主标准制定的转变,既要遵守国际规则又要突破技术垄断,从技术主权的路径构建到智力回流的突围,形成了地缘政治框架下的创新博弈,从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以黄大年、姚期智为代表的留学人才聚焦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领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了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成为当代留学报国的典范楷模。黄大年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正是人生值得骄傲之事”。留学报国传统的当代传承,在于以科学家的理性之光点亮家国情怀,以全球视野承载人类命运。海归科学家们用行动证明,科学家的价值,不在于论文数量,而在于真正惠及人民和国家;留学归国者的使命,不在于炫耀海外经历,而在于能否用所学知识改变中国与世界;激励新一代留学人员“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续写新时代留学报国的华章。

历史告诉我们,留学报国传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留学人员深厚的家国情怀,心中有祖国,眼中有人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顽强攻关,勇于创新;心有大我,融入大局,至诚报国。留学报国不仅是留学人员群体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主流主线,更是留学人员追求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以及保持政治定力的思想武器。所以,留学报国传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义,以创新务实为实践动力,以开放包容为价值取向,构成了留学人员群体的精神特质与行为准则。

留学报国传统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密切相关,留学事业历来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留学人员队伍英才辈出,其光辉成就足以影响中国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进程。留学报国传统是从留学人员群体百年的历史实践中凝练而来,对留学人员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的时代使命

如今,百年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东升西降”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留学人员承担着弘扬留学报国传统的时代使命,承载着“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的责任担当,应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强化思想引领,践行全球责任,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担当作为,在助力文明对话新范式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中贡献力量。

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壮大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留学人员聚焦国家发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力争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对外交流等领域有所作为、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回信中指出,“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这要求留学人员在践行留学报国传统时要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为理想和宗旨,投身于强国建设发展的大潮中,尤其是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担当重任。留学归国人员就读专业覆盖面广,涵盖科技创新、经济金融、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他们凭借从海外汲取的前沿知识与技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绿色能源、乡村振兴等领域担当重任,砥砺前行。留学人员也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将个人的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为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强化思想引领,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接续奋斗。新时代以来,我国留学人员所处的海外意识形态语境迥异于国内环境,美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加紧对我国留学人员的渗透,个别留学人员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价值观念偏差、法律意识淡薄、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升等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留学人员群体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政治导航和思想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留学报国实践的思想旗帜,将引领留学人员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通过强化理论武装、设置议题、定点投放视频文化产品、网络互动、开展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留学人员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加强对留学人员的理论宣讲,重点讲述最新的理论成果,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内容,帮助留学人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价值追求,进一步增强留学人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他们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结合起来,传承、弘扬留学报国传统和精神,努力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践行全球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留学人员作为“民间外交生力军”,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特别在当前国际斗争激烈的领域,需要留学人员担当使命、发挥作用。虽然中美经贸摩擦的障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偏见误解等风险挑战客观存在,但留学人员主动参与民间外交叙事,在对外交往中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助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软实力和话语权。在参与国际治理方面,留学人员既是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引进者,更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动者。他们通过智库研究、政策建议等方式,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应对策略,是助力中国企业“出海”的桥梁,能够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化解风险与危机等。通过参与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留学人员搭建了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也推动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施,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也助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作者沈永英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廖菲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研究生。本文为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时期我国高校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号23BKS167]研究成果)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8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