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爱为灯在无声世界里唤醒与重塑生命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古桑曲珍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在雪域高原的特殊教育课堂上,古桑曲珍以舞蹈为犁,为听障孩子们犁开一片丰饶的精神沃土。她用二十余载坚守,诠释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无声处叩响生命强音,于局限中塑造完整人格。教育家精神在此具象为:用生命的热力凿穿命运壁垒,让每一个被差异遮蔽的鲜活可能,在爱的凝视中破土绽放。

高原的阳光穿过舞蹈教室的窗棂,将二十余载的光阴静静铺展在木地板上。在这间西藏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舞蹈教室里,时间仿佛凝结成一种纯粹的力量——在孩子们赤脚踏在地板的震动里,在手臂划破空气的姿态中,在凝视着我唇语时专注的眼神间。我在无声的世界里耕耘,以舞蹈为犁,为听障孩子们犁开一片片丰饶的精神沃土。当那些曾被寂静围困的生命最终在舞台上踏出铿锵舞步时,我深知,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唤醒与重塑。

特殊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教育

特殊教育,其本质是爱的教育,更是生命尊严的捍卫与潜能激发的教育。面对听障孩子,我们首先要跨越的并非知识的鸿沟,而是心灵的壁垒。他们或许暂时关闭了聆听世界的窗口,但心灵对美的渴望、对表达的诉求、对融入社会的期盼,从未熄灭。舞蹈,恰恰成为我叩开他们心扉、搭建沟通桥梁的那把独特钥匙。教育家精神在这里体现为一种深刻的“看见”——看见差异背后的平等价值,看见障碍之下潜藏的无尽可能。这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基于生命本质的尊重与信任。

“以生为本”是我教育理念的基石。在无声的舞蹈课堂,“本”是什么?是每一个孩子独特的身体条件、感知方式、情绪表达与成长节奏。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标准动作”,只有因材施教的耐心探索。有的孩子通过地板的震动捕捉节奏,有的通过镜中教师清晰的口型理解指令,有的则需反复触摸教师的身体感受动作的发力与韵律。教育家精神在此刻,化作一种细腻入微的“适配”,是将普遍的教育原则创造性地转化为个体生命能够接受、理解并欣然拥抱的形式。

“生命教育”是贯穿舞蹈教学的核心。舞蹈之于听障孩子,其意义远超一门技能。当汗水浸透衣衫,当旋转的身影在镜中定格出自信的弧度,当合作完成一个复杂队形后彼此眼中闪烁的亮光——他们在身体律动中重新认识自我,感知力量,体验协作,确认“我能行”的价值。每一次登台表演,于他们而言,都是一次生命的宣告:无声的世界,阻挡不了梦想的翅膀;身体的局限,禁锢不了灵魂的飞翔。教育家精神在此刻,升华为一种对生命韧性与光彩的坚定信念,是帮助每一个独特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铿锵有力的表达方式。

高原的阳光穿过窗棂,洒在孩子们专注练习的身影上。教育家精神在特殊教育的土壤里,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日复一日的躬身践行,是对每一颗独特心灵的深情凝望与永不放弃的托举。在无声的世界里,我们用舞蹈书写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舞步为桥,心弦共振

面对一群生活在寂静中的孩子,如何将抽象的节奏、流动的情感、深邃的意境转化为他们身体可感、心灵可通的艺术表达?对舞蹈教师而言,是巨大的挑战,更是激发教育智慧与创造力的熔炉。15年的特教舞蹈教学,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与实践,教育家精神在每一个破解难题、点燃火花的瞬间熠熠生辉。

突破壁垒:沟通方式的创造性构建。传统的口令教学在无声课堂失效。我摸索出一套融合视觉、触觉的“全息沟通法”。将音箱紧贴木地板,让孩子们用脚心去感受大地传来的震动;让学生把手贴在音箱上感受节奏的脉搏;用手机灯光闪烁的频率示意节拍;用力拍打自己的双手、地板,制造强烈的振动波;发出洪亮的声音,让孩子们通过残存听力或声波振动捕捉韵律。每一个动作的教学,都如同精密的解剖。把复杂的舞蹈分解成最基础的单元,拉着学生的胳膊一点点调整角度,用最精准、最夸张的示范,让孩子们在模仿中“看见”舞蹈的轮廓。教育家精神在此刻,体现为打破常规的勇气与因地制宜的创造力,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智慧转化。

唤醒感知:舞蹈语言的深度解码与重塑。听障孩子对舞蹈的理解,往往始于最直观的视觉模仿和力量感。如何引导他们超越表象,触及舞蹈的灵魂?我着重引导他们用身体去“思考”。比如,讲解“悲伤”的情绪表达,不仅示范低垂的体态、缓慢的动作,更引导他们回忆生活中难过的瞬间,感受身体随之而来的沉重感,再将这种内在体验外化为动作。讲述一个故事,先用手语、图画,甚至情景表演,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再思考如何用舞蹈动作去“讲述”。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是引导学生将外在模仿升华为内在体验与情感共鸣的桥梁架设者。

点燃自信:舞台即课堂,展示即成长。舞台对于听障孩子具有非凡意义。排练过程本身就是孩子们磨砺意志、建立信任、体会团队协作的宝贵课堂。每一个动作的千百次打磨,每一次队形的精准配合,都凝结着汗水与坚持。当他们最终克服恐惧,站在聚光灯下,用整齐划一、充满力量的舞姿震撼全场,在竞争激烈的全国性舞蹈赛事中崭露头角,当掌声如潮水般涌来,即使他们听不见,仍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热烈的能量,孩子们脸上绽放出前所未有的饱含自信、骄傲和幸福的笑容。这耀眼的荣光,是对他们艺术才能的认可。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是为生命搭建展示平台的筑梦师,是见证并催化生命蜕变的守护者。

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他们用身体演绎的生命张力让全场屏息。教育家精神在特殊教育的舞蹈课堂里,就是化静默为力量、化局限为独特的创造性实践,是以舞步为桥,抵达心灵深处的永恒探索。

静待花开,爱育芳华

21年的从教路,15年与听障孩子们共舞的岁月,时光在旋转的舞步中悄然流逝,沉淀下的是无法言喻的感动、深沉的思考与愈发坚定的信念。教育家精神,于我而言,早已从职业的理想升华为人生的信仰,它根植于这片雪域高原,在每一个与孩子们心灵交汇的瞬间抽枝吐叶,在每一次静待花开的守候中散发芬芳。

“慢”的艺术:静待生命绽放的智慧。特殊教育,尤其需要一种“慢”的智慧与定力。普通孩子几次示范就能掌握的动作,听障孩子可能需要分解成几十个步骤,重复练习上百遍。急躁与功利在这里毫无立足之地。我学会了欣赏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一个眼神的专注,一个节奏点的准确踩踏,一次主动帮助同伴调整位置……这些瞬间都如珍珠般珍贵。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是一种深谙生命成长有其自身节律的从容与耐心,是摒弃喧嚣,专注于当下耕耘的沉静力量。正如一位内向的女孩,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在舞台上勇敢地抬起头颅,绽放出如格桑花般灿烂的笑容——那漫长的等待,在我看到她眼中光芒的刹那,获得了无上的回报。

爱的本质:尊重、理解与无条件的信任。爱是教育的基础,特殊教育尤甚。然而,爱绝非简单的同情与呵护。对听障孩子的爱,其核心是深刻的尊重与无条件的信任。尊重他们感知世界的独特方式,理解他们因沟通障碍可能产生的挫败感与敏感,信任他们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份爱体现在每一次蹲下身来平视他们的眼睛交流,体现在对他们“笨拙”尝试的真诚鼓励,体现在即使他们犯错时依然传递的“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坚定目光。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是将“爱”具象化为平等、尊严与无限可能性的行动哲学。一个曾经因听力缺陷极度自卑的男孩,正是在无数次的“你能行”的信任中,蜕变为舞台上充满力量与自信的领舞者。

双向滋养:教育者心灵的净化与升华。人们常以为教师是付出者,学生是接受者。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这份给予是双向的。孩子们面对生命困境时展现的惊人韧性,他们纯净眼眸中对美好毫无保留的渴望,他们成功叩开高等学府大门时那发自心底的、毫无杂质的喜悦,都如高原清澈的阳光和凛冽的雪风,不断涤荡着我的心灵,让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坚韧的意义与纯粹快乐的价值。教育家精神在此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灵魂相互照亮、共同成长的奇妙旅程。与其说我教会了他们舞蹈,不如说他们教会了我以更谦卑、更敬畏、更热忱的态度去拥抱生活,理解教育的神圣使命。

回望来路,那一个个在无声世界里用生命起舞的身影,早已汇成我心中最壮丽的风景。教育家精神,在雪域高原的特殊教育园地里,就是这份以爱为灯、以智慧为杖、以舞蹈为媒、以课堂为田,用超越常人的付出与深沉的爱,引领这群特殊的孩子,在寂静的世界里,学习感知节奏、协调肢体、表达情感,踏出无声胜有声的震撼舞步,舞向梦想的巅峰,更舞出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与尊严。见证每一朵独特生命之花的顽强绽放,让世人看见:在无声的世界里,梦想,依然可以绽放得如此绚烂夺目;生命,永远可以舞动得如此铿锵有力。用无声的舞步,向世界宣告:生命的价值,从不因感官的缺失而减损半分!

(作者系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徐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