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对口支援中传递教育智慧传播团结精神

发布时间:2025-09-11 作者:侯纯广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11年到新疆和田,2022年再赴西藏山南,来自安徽省亳州市的利辛县第一中学教师侯纯广两次跨越山海,投身教育对口支援一线。他因材施教,摸索适配教法;传帮带教,助力当地教师成长;更以爱为灯,指引学生全面发展,以赤子之心赴民族地区教育之约,以师者之担当将小我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

教育是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援疆援藏工作,把教育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着力提升当地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两度参与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希望能将小我融入大我,传递教育智慧,传播团结精神,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者力量。

融入当地:在变化的环境中坚定支教初心

中西部教育是全国教育总体格局中的重要部分,党和国家坚持从中西部最困难的地方和最薄弱的环节做起,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上大学时,我从老师那里了解到我国西部教育发展的需要,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到西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后,我的想法从未改变。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不仅是支援,更是融入,在融入中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难。

在援疆中做好首批示范。2010年,经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援疆教师选派,我到了新疆和田实验中学支教。新疆和田实验中学位于和田市区东郊玉龙喀什镇,距我住的地方有十三四公里,通勤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由于和田地区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旁,空气极端干燥,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时常风沙漫天,甚至室内也不能幸免,我的鼻子里嘴里都是沙尘的味道。初到和田时,我水土不服,常常出现拉肚子、鼻子出血等现象。尽管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但作为安徽省第一批援疆教师,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让内地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理念对当地有所帮助,同时也给后续教育援疆工作打下两地协作基础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基础。

在援藏中应对线上教学难题。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打算从全省选派20名优秀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我又报了名。妻子觉得3年时间太长,担心高原环境影响我的身体健康,有些犹豫。可我六年级的儿子说:“爸爸想做的事就让他去做!”妻子被孩子的话触动了,便也支持我追求自己的梦想。我所支援的西藏山南市,平均海拔3700米,大气含氧量在夏季只及平原70%左右,而冬季只及平原58%左右。我一边克服着高反带来的呼吸困难、头疼等反应,一边思索如何在疫情下保障网络教学效果。作为教务主任,我针对全校提出了4项措施:增加上课天数、安排线上考试、加强线上教学巡查、定期召开线上家长会,这些措施在特殊情况下得到了较好的反馈。课余,我还通过了山南市核酸检测员的培训与考核,在疫情全面放开学生返校时,主动为学校师生做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为学校顺利开学尽了一份力。

立足实际:摸索适合当地的教育方法

教育对口支援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因地制宜”。立足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环节与本地学情深度融合,构建“低起点、慢节奏、重基础”的教学模式。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通过生活化、形象化的方法破解语言障碍,让知识传授扎根现实土壤,让学生学习真正实现质的提升。

针对学情,为新疆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方法。早年援疆期间,我所教的两个班级,班内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普遍不佳,对很多词语的意思不知道、不理解,每次备课、上课,我都要搜肠刮肚寻找一些学生们能听懂的词汇,把语速放得很慢,尽量让他们听清每个字、听懂每个词。对难以理解的词,我就把它们写下来,注上拼音,专门讲解,我把这种教法叫作“通用语+化学术语教学法”。当时,学生们的学科基础知识也很薄弱,部分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常见化学元素符号,没有一个学生能完成一个中等难度的计算题。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学习新知识,我运用“循环复习法”,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经常回顾相关联的老知识点。另外,我还针对学生的薄弱知识点布置课外作业,并在下节课进行课堂检查、讲解,逐个击破。这些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所带的两个班的化学成绩在全年级位居前两名。

分析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援藏期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我发现所带班级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对于识记性的知识还能念一念、背一背,对于需要理解性记忆的知识就没有好的方法,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后的记忆了,课堂上能听懂,一拿到训练习题就不知如何下手。但学生们有一个共同优点:上课时很愿意配合老师而且非常积极活跃。经过对学情的分析和思考,我决定把原来学校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小组交流讨论”法利用起来。于是我在班级内成立化学学科学习小组,在小组内推荐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通过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们不能理解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解决。通过组建化学学科学习小组并充分利用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化学学科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我还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化学学科知识竞赛,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培养集体荣誉感。

聚焦教师成长,提供鲜活教研方式。为了提升山南市高中化学的整体教学质量,我又主动申请做山南市高中化学兼职教研员,积极组织开展了多次山南市联合专题教研,围绕新课标和高三复习,我承担示范课12节、讲座7次以传播经验,通过150余节听评课了解教师们的课堂特点,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建议。同时,我还积极参与化学组的备课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组织、参与并实施各级各类教研活动。除了与教师们分享教学经验,我还与西藏山南市第二高级中学的一名化学教师结成师徒,通过听课等活动互学互促,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面向未来:关注学生全面成长

教育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效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联结。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中找到平衡,既严格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耐心助力学生能力、品格、身心协同发展。

聚焦身心发展,给予每个学生更多心灵关怀。从和田到利辛,再从利辛到山南,无论地域如何跨越,不变的是我对学生的用心。和田实验中学有这样一名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回答问题时声音极小,连周围的同学都听不清。我经常在课堂上示意她主动回答;课下鼓励她不要考虑对错,大胆、大声地回答。在她试图回答我的问题时,我抓住时机带头鼓掌鼓励,让她突破心理难关。援藏期间,一些学生能歌善舞、性格开朗,但家离学校很远,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我常在周末请他们到家里吃饭,请他们教我跳锅庄舞,并且约定等他们高考结束,我要跳一支完整的舞给他们看。值得高兴的是,2024年高考,他们成绩优异,我也兑现了我的承诺。回到安徽后,逢年过节时,我还能陆续收到学生发来的祝福视频、短信,这是一名支教老师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我主动参加了全国心理健康辅导员培训,取得了心理健康辅导员资格证书,希望能更专业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境。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阳光,让更多的学生关注到同学的需求,主动多给予同学关心和帮助。对于家里有困难但自尊心强、不愿意被人知道的学生,我积极为他争取国家补助,还和家人时不时给他买些生活必需品;对于不幸生活造成了性格自卑内向、不与人交流的学生,我为她安排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同桌,带她多次参加集体活动……我始终认为,每一名学生都不应该被生活所累。教书育人的很大一部分工作要放在力所能及关心和帮助学生上,让他们有更多机会体会生活中的美好,让他们成长为心里充满温暖的人,获取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强化品格教育,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援疆期间,我和学生们踩着略带霜露的沙地,用石灰粉标出树坑位置。第一锹下去,地上只留下沙子的白痕,学生无奈道:“这地像烤馕一样硬!”我接过锹,用全身重量将其插入土地,终于撬开土块,学生们欢呼起来。扶苗、浇水,学生们接力传递红色塑料桶,我指挥他们在树坑周围垒起环形土埂。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维护生态环境的不易,不仅将写着自己名字和寄语的树牌立在土地中,也树立了在生活点滴中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意识。

在利辛一中时,我参与成立了校志愿者协会。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我带头并组织班级学生向灾区人民捐款奉献爱心。平时,我也会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班级学生和学校志愿者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看着学生们从小声嘀咕“我不知道该跟爷爷奶奶说什么”“别人会不会笑话我呀”的忐忑不安,到笑容洋溢地讨论活动趣事,“王奶奶夸我饺子包得好呢”“李爷爷还教我吹口琴”“张阿姨硬塞给我一盆用酸奶盒种的蒜苗”,我知道他们在传递爱心中收获了温暖的力量。

援藏期间,2022年疫情后复课,校园里要筑起“健康长城”,我身穿防护服,手持登记本,不断提醒师生做好防疫措施;模拟疫情下的“生命通道”时,我迅速排查密接学生并转移至备用教室。虽然当时我身体并未恢复,可一想到我们支教时间有限,就想争分夺秒参与复课工作,我也相信这么做,留下的不只是工作上的成效,更多的是以责任和担当的榜样力量。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虽然我的对口支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但我将在教育这条路上继续前行,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并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用更多的爱心和智慧去陪伴学生们的成长。

(作者系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景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