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牵手相伴 呵护青海学前教育花蕊共绽放——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领航工作坊赴青海共和县的送教活动综述

发布时间:2025-09-29 作者:吴绍芬 来源:中国民族教育

送教活动中做专家讲座

从青海省的东北部沿着日月山、倒淌河前行,就到达了素有“青藏咽喉”之称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9月21日—27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领航工作坊送教团队来到这里,在青藏高原的广袤天地间开始了一场跨越山海、凝聚深情的学前教育送教活动。

手拉手、心连心,立足实际精准帮扶

送教团队入园诊断

青海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共和县学前教育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受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专业资源配套等因素制约,当地幼儿园在办园理念先进性、师资队伍专业化、课程体系科学性和园所文化特色化等方面仍存在显著提升空间。为切实助力共和县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组织来自北京、江苏、广西等地的14位学前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其中包括2名线上专家),赴共和县开展送教活动,同步举行了园所、园长及骨干教师结对仪式。

“此次活动要做到全县学前教育全覆盖,包括对30多所幼儿园、336位学前教育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希望通过专家讲座、实地指导、教学示范、园所诊断等方式,经过两年的结对帮扶建立长效机制,成为共和县学前教育改进教学、提升质量的实际行动。”活动伊始,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教育局局长索南本提出了期盼。

此次送教活动恰逢《共和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的关键阶段,活动内容与当地学前教育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也得到了共和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次为期一周的送教活动中,送教团队围绕幼小科学衔接、园所文化育人、课程游戏化实践、教育数字化、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主题开展了专题分享,为提升共和县乃至青海省学前教育质量注入了新活力。

送教活动中,共和县幼儿园园长塔毛、香卡幼儿园园长李发梅等纷纷表示:“送教学习让我们近距离获取知识、丰富思想,也促进了我们对幼教领域和儿童发展的新思考。”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羊本才让和专家团队沟通时明确提出,希望更多地传经送宝、分享智慧,借助帮扶机会和AI技术,谱写出青海共和县学前教育发展新篇章。

以法护航,做好教育强国使命担当

本次活动的首讲和压轴讲均由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主讲。首讲是《学习贯彻学前教育法,推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压轴讲是《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两场讲座形成“法治保障—人才支撑”的闭环设计,既体现了“依法办园”的刚性要求,又彰显了“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中国教科院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高丙成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帮助共和县教师深刻理解法律中“儿童优先”“科学保教”等核心理念,不仅强化了教师的法治意识,更为规范办园行为、保障儿童权益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教科院教师发展研究所所长易凌云带来的《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讲座,从政策脉络、面临形势、整体部署、举措路径四个维度,系统阐述了教育强国背景下学前教育教师的核心素养要求。通过剖析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的关联性,引导共和县教师以“强国建设者”的视角重构职业认知,既为基层一线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行动指南,更强化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科学探索,做好幼小衔接

送教活动沙龙分享环节

园长和骨干教师们的集中讨论环节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在“办园方向”的“科学理念”中明确规定:“不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不搞不切实际的特色课程。”幼儿园和教师做好大班幼儿幼小衔接必须尊重幼儿身心和发展规律。

在本次送教活动中,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园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邹平在专题分享中谈到,科学的幼小衔接应当做好“四个转向”:要从知识抢跑转向核心素养奠基;从“单向适应”转向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协同;从学科准备转向全人发展;从标准化测评转向成长档案。她提出,应关注幼儿心理衔接,构建支持系统,找准幼儿个性品质“关键点”、打通幼儿认知发展“能力链”、构筑幼儿阳光心灵“减压舱”、打造幼儿美好情绪“加油站”、打开幼儿同伴社交“朋友圈”、形成科学育儿“合心力”。

这些理念为共和县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全新的工作视角,打破了传统以知识准备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引导教师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在倒淌河镇中心幼儿园的调研走访中,送教专家观察到该园通过“找春天”主题墙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一粒种子的生长周期,如种子期—发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凋谢期,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规律和生命过程的认知,为幼小科学衔接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送教活动中,北京市第五幼儿园分享的“机制突破”经验为民族地区幼小衔接提供了创新范式。他们提出的“‘双师联动’——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协同”机制,破解了长期以来幼小教师互不了解的困境。这一机制在共和县极具推广价值,如倒淌河镇中心幼儿园就是与倒淌河镇民族寄宿制学校一体化创建的,校长索南仁青介绍,幼儿园与小学每日保持紧密联系,今后还可通过联合教研、课堂互访等形式增进相互理解,构建衔接共同体。共和县幼儿园园长塔毛、其他园所骨干教师等对北京五幼分享的“儿童议事”机制也很感兴趣,深表赞同,认为让儿童多参与游戏设计、共同建构等内容,能为顺利适应小学的主动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空间重构是幼小衔接的另一创新点。北京市第五幼儿园提出的“第三空间过渡站”理念,通过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创设混龄活动区、入学体验舱等过渡性空间,缓解了幼儿的适应焦虑。在资源有限的共和县,这一理念可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改造,如倒淌河镇幼儿园、湖东羊场幼儿园依托现有温室棚等自然教育空间,创新开发“任务卡”“观察日记”等游戏化学习工具。该设计通过情境化任务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保持游戏趣味性的同时,逐步培养其任务意识与持久注意力。此外,“游戏积分兑换特权”的激励机制,则巧妙地将小学阶段的规则要求转化为具象化奖励方式,有效实现了从游戏主导向规则主导的教育模式过渡。

打造园所文化,塑造师幼精神气质

园所文化是幼儿园内涵发展的灵魂,对培育师幼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决定性影响。此次送教活动中,文化育人的环境创设成为东西部幼教工作者交流碰撞的亮点领域。双向互动的文化交流模式,打破了单向帮扶的局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好的实践路径。

走进每所幼儿园,醒目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墙都直观展现着共和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生动实践。通过开展56个民族文化互动交流活动,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启蒙阶段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步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此次活动中,大家总体感觉共和县幼儿园的戏剧主题活动都比较有特色,巧妙整合了语言、社会、艺术等多领域发展目标,而且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国家通用语言在保教工作中的全覆盖应用。

在共和县的每所幼儿园,高原“自然教育”的文化底蕴无声流淌。在倒淌河镇中心幼儿园,班级区角中有师生共同制作的编织品,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更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特色美食”展区,中二班展示了牦牛酸奶、曲拉、糌粑、面片、馓子、麻花、牛肉干、蕨麻饭等丰富多样的地方食品;全园每月开展的亲子活动如制作糌粑、酥油茶等,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湖东羊场幼儿园的“花田韭地”温室棚,根据不同年龄班的特点,设置了“萌芽园”(小班)、“菜乐园”(中班)和“开心小菜园”(大班),让幼儿拥有与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实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园内的绵阳、公鸡、花朵、青稞,拓展了自然教育的内涵,让幼儿在与动植物的互动中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废物利用与艺术创作的结合,体现了环保的理念。湖东羊场幼儿园小班的“布里生花”手帕晕染创作,中班的编织作品设计,大班的沙画和“疯狂发型设计”,活动取材大部分都来自当地常见的自然和生活材料,如旧布、羊毛、青稞杆等,使幼儿的艺术表达与生活环境自然连接。

和而不同、和合共生,让儿童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文化中生长。在送教团队中,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园长王岚分享了“和合”文化办园理念,并详细介绍了“串门课程”和“我是天桥娃”等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串门”、抖空竹、冰糖葫芦叫卖、跳绳唱儿歌等传统活动中植入文化基因。此外,王岚园长还分享了“四季主题”课程(春花节、夏日季、秋月节、冬雪季)、北京冬奥会开展冰雪游戏、苏州“馨蕊”等课程。共和县幼儿园也立足高原地域特色进行了园所文化展示。如,共和县幼儿园的“小鱼黄河游”主题墙和“油你菜美”青海湖油菜花作品展示,让孩子们在艺术创作中认识家乡的自然风貌;STEM创客工坊为幼儿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做好环境创设,拓展文化空间的育人功能。在园所分享活动中,共和县幼儿园园长塔毛介绍了环创的教育性和互动性特点,即“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江苏苏州市姑苏区新康实验幼儿园园长龚燕红分享了“馨悦而动、萌蕊新生”的园所文化,如建构室、阅读室、科学发展室和乐高积木室等专室设置,幼儿从一砖一瓦探索“建鱼池”课程活动,充分体现儿童的探索性。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广西特级教师廖丹萍认为,环境创设要做到“雅致整齐、分类有序、多元丰富、适宜有效”。要将环境创设融入课程游戏,使静态的环境变成动态的教育过程,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大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环境创设应遵循生活化、儿童化、美化、教育化的原则,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以游戏为桥,做好幼儿观察评价

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的教师王艳君上小班示范课《贪吃的小老鼠》。

《学前教育法》强调:“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针对一些“游戏与教学对立”“教师过度控制游戏或者放任游戏”的担忧,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沧浪实验幼儿园园长陈丽芳认为,学前教育要将抽象教学目标融入游戏体验,打破“教”与“玩”的界限,通过设计让非游戏活动具备自主、愉悦等游戏特质。一要优先投放低结构、多功能的开放性材料;二要从幼儿一日生活生成微课程;三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趣味游戏场景。

游戏与课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体,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课程为游戏提供目标性与系统性框架,共同服务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在此次送教示范课环节,来自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的教师王艳君、北京市西城区三教寺幼儿园教师华冬梅、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教师王曼迪先后展示了小班艺术领域的《贪吃的小老鼠》、中班艺术领域的《小车的印迹》、大班科学领域的《风扇小车》三个教学活动,分别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进行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生活关联与探究精神,获得当地园长教师一致好评。

如何通过游戏和课程,让儿童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对儿童的观察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教育集团总园长朱继文围绕《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观察是高质量教学的前提。教师要蹲下身子、平视儿童,借助数字化工具记录儿童成长轨迹,实现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还原儿童真实的发展水平,推动游戏化教学走向深度。

用足教育数字化,开辟共和县学前教育发展新赛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此次活动中,送教团队与共和县学前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了适合民族地区幼儿园的数字化发展路径。

利用数字化手段弥补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异,加强智慧幼儿园建设和幼儿教师培训。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原研究员线亚威提出了“构建数智化幼儿园”的思路,包括建好基座、搭建支柱、做好主业,真正实现园务管理智慧化、教学管理智能化、教育资源数字化、儿童观测智能化、家园共育系统化、教师应用融合化。

在园所交流中,北京市三教寺幼儿园小贝机器人辅助教学,引导儿童做编程课;北京市第五幼儿园的“动态评估衔接能力雷达图”和“AI技术支持的幼小资源平台”等数字化工具;北京丰台区第一幼园的机器人编程互动游戏“汪汪队立大功”和AR课程”守株待兔“;江苏省苏州市胥台实验幼儿园的数字化赋能家园社协同育人经验都得到了分享,引发了共和县幼儿园园长教师们的兴趣和关注。

在入园调研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共和县幼儿园已经有了科学系统的智能晨检系统;倒淌河镇幼儿园利用智慧白板展示幼儿园每月开展的亲子活动;还有一些园所的AI教研和AI家校园互动平台。

但是,如何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真正让技术用起来?是当前需要破解的主要问题。

为期一周的送教帮扶活动,在青海共和县的学前教育领域激起了阵阵涟漪。江河同源,山海同心。此次送教活动不仅为共和县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更搭建了东西部学前教育帮扶协作的桥梁。未来,随着跨区域学前教育帮扶工作的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的每一朵“格桑花”都将绚丽绽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