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好平台资源:构建区域教学新样态

发布时间:2025-10-14 作者:黄继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了以教育数字化为突破口,构建教育创新发展格局。一年来,教育数字化的推进为民族地区教育带来新契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传统教学生态。

“资源匮乏”转向“精准供给”——数字化重塑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资源生态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及其他一些平台的推广使用,改变了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教育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依托数字化教育平台,智慧化服务与教学资源与得以系统而全面地整合,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资源逐渐实现从“资源匮乏”向“精准供给”转型。

全学段、广覆盖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包含课程教学、教师研修等多个领域,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备课参考,也为一线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了教育理论支持。此外,平台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体学习行为分析与个性化学习资源推送,支持教师精准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

“精准供给”并非简单体现为资源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更在于智能适配实际教学,通过分析师生教与学的数据,为其推送匹配度更高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公平、开放、可持续的教育教学资源新生态。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2024—2025年访问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达4246.69 万人次,其中资源访问量的占比为58.48%,反映出师生对优质数字资源的强烈需求和高频使用。

数字化构建了教学资源新生态,但仍面临挑战。一是平台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资源审核机制;二是资源更新滞后;三是不同平台间存在数据壁垒,资源跨平台使用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资源审核标准,组建专业审核团队,确保资源质量;鼓励教师和专业机构上传优质教育资源,做到及时更新;加强平台之间技术对接,实现资源互通,扩大优质资源覆盖范围。

“单向传授”转向“双向赋能”——数字化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民族地区的教师多采用单向讲授方式,且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佳。

教育数字化推动了民族地区课堂全方位变革。首先,智能教学设备的普及使教学更生动,教师借助教学一体机、平板电脑等展示多媒体素材,能够直观呈现抽象知识。例如,物理课上教师用AI工具生成的视频来演示力学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其次,借助平台终端实施教学,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教学。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册亨县者楼中学自2016年推进课程改革,成功实现从“单向传授”到“双向赋能”的转变。电子白板等设备强势助力教学,构建了以批判思维、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民主课堂,增强了师生互动。教师利用“互动课堂”进行实时检测与反馈,依托智慧教育平台布置分层作业,实现个性化学习。黔西南州2025届平板教学班借助学习数据分析,实施精准辅导,推动课堂真正走向智能化、高效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学业水平。

教育数字化发展促进了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建立。通过资源共享,远程课堂、协同教研等形式,打破地域和校际壁垒,实现了课程资源、优质师资和教学经验的跨校流动。民族地区学校借助数字化平台参与区域教研联盟,开展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专题培训等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黔西南州试点为例,顶端学校(资源丰富)通过数字化平台向中端学校(资源适中)和末端学校(资源较少)输送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发展共同体。在省外支持校帮扶下,州内辐射校不断内化吸收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而辐射带动县、乡级学校,构建起三级辐射共同体的深度帮扶模式。该模式打破区域时空限制,实现了“先进理念引领、教学模式植入、文化交流融合、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数字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研学交流”的目标,构建了区域和学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智慧教育平台能够提升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使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数字素养不足,对智能设备的操作和应用不熟练,难以将技术深度融入教学。一些末端学校设备维护能力有限,优质数字资源的持续供给不足等。此外,过度依赖平台可能导致教师教学能力变弱,网络稳定性也会影响教学的连贯性。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加强相关能力培训,通过聚焦AI工具与学科融合的实践案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推动混合式教学,平衡技术应用与传统互动教学,如保留板书等传统教学手段,确保教学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统一教学”转向“个性学习”——数字化实现学生学习路径的个性化重塑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进度、统一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数字化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师通过学习分析系统收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考试成绩等多维学习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深度分析,精准诊断学情,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有条件的学校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依据学生的学习方案推送适配的学习资源和任务,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进度和方式。教师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例如,贵州省兴义市第十五中学开展个性化学习实践后,学生成绩优良率提高20%,学困生的进步明显。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不足,难以有效执行个性化学习计划;学情分析系统准确性、全面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同时,进一步优化学情分析系统,提升数据精准度。

“硬件铺设”转向“深度应用”——数字化赋能教学场景重构

过去,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工作重点在于网络接入、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等硬件建设,近一年来重心已从“有没有”转向“用不用”,从“好不好用”转向“如何用得更好”,从硬件建设转向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重构真实的教学场景。

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入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数字化应用更加注重软件与教学场景的适配性、师生的互动性,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各环节的常态化应用。例如,借助人工智能平台,教师可以完成课前教学设计、课堂实时授课、课后作业批阅及教学反思分析等全流程教学。以初中地理为例,教师通过移动终端与智能平台集成相关功能,模拟专业VR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地域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然而,深度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困难。部分教师对新技术应用不熟,缺乏相关教学经验,平台的全面广泛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为了突破这一瓶颈,需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应用性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降低技术应用成本。例如,兴义市笔山中学自2025年8月起,系统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整合,重点深化DeepSeek、豆包等智能平台的应用,建立了“作业批改—学情诊断—智能命题”的闭环系统,能对每个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形成精准画像,并生成差异化的巩固试题,有效规避重复性训练,实现智能化作业批改并输出个性化学习分析报告。这一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荷,提升了教学靶向性。同时,系统能够对学习成果提供结构化反馈与量化评估,通过采集分析学习行为数据,为教师制定精准教学策略提供实证依据。

总之,一年来教育数字化在助教、助学两端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资源从“匮乏”走向“精准”,课堂从“单向”走向“双向”,学习从“统一”走向“个性”,技术从“基础”走向“深度”。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精准化、教学过程的双向化、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应用场景的深度化,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革新与治理体系的完善。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地方的积极探索、技术企业的协同参与。然而,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发展还面临教师数字应用能力不足、技术与教学融合深度不够、学生数字素养薄弱、平台功能与资源适配性不足等问题。为此,需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从“技术驱动”转向“教育本位”,从“政策推动”走向“生态共建”。通过健全数字素养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数据治理规范,促进民族地区教育数字化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践经验。

(作者系贵州省兴义笔山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贵州黄继良专家团队工作室负责人)

责任编辑:徐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