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董奇: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推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走深走实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董奇 来源:教育部网站

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和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围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同时,在当前社会快速转型和教育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小学生学业焦虑、睡眠不足、网络沉迷、校园欺凌等现象交织出现、彼此影响,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发展的突出因素,也是社会高度关切的热点话题。面对新形势,必须紧扣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和发展趋势,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有效措施,做深做实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近日,教育部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直面现实关切,回应社会期待,紧扣“阶段性特点”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这是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有力承接,也标志着我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制度建设向落地见效迈出关键一步。

总体来看,《措施》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一是突出问题导向,直面学生最紧迫的心理困境;二是加强系统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发力;三是强化制度保障,通过监测预警、师资建设、部门联动确保落实落细。它不同于顶层设计的整体性蓝图,而是一套聚焦重点、直击痛点的“政策组合拳”,旨在解决当下“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

一、聚焦突出问题,纾解学业压力与焦虑

学业压力和升学焦虑,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主要挑战。《措施》在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管理、推进中考改革、强化生命教育与挫折教育等多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一方面,从“减少外部压力”入手,通过设立“无作业日”、严控考试频次和难度、禁止成绩排名等刚性措施,切实为学生减负,保障其心理调适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和均衡派位试点等改革,逐步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境,从制度层面缓解因升学带来的群体性焦虑。另一方面,从“增强学生内在韧性”发力,通过系统开展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学会调适情绪、正确面对挑战。这不仅是“减压”,更是为其“赋能”,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力。

二、注重习惯养成,夯实身心健康根基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创新性地将体育锻炼、睡眠管理、科学用网等纳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重点聚焦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切实抓住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通过明确规定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开展“能出汗”的体育课、全员体育竞赛,延长课间活动,帮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锤炼意志;通过规范学校作息时间、指导家庭科学安排、纳入健康监测等多项措施,保障学生充足休息;通过规范终端使用、严格课堂电子产品管理、倡导“息屏行动”、净化网络空间等途径,倡导健康用网,助力学生建立数字时代的自我调节机制。这些措施紧扣生活实际,从改变锻炼、睡眠、用网等日常习惯入手,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持续而坚实的生活支撑。

三、优化家校社支持环境,形成全员全程育心合力

心理健康教育是贯穿育人全过程的系统工程。《措施》强调营造支持性环境,推动家校社协同,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心合力。学校方面,通过“护苗行动”防治校园欺凌、建设和谐班级和友善宿舍、常态化开展社团和集体活动等,营造温暖互助的集体氛围,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成长动力。同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和全员育心,强化班主任、学科教师的“育心”意识和早期识别并及时干预心理问题的能力,将心理关怀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家庭方面,将心理健康纳入家长学校必讲内容,强化亲子关系和情感交流,从源头上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增强学生抵御心理问题的能力和韧性。此外,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通过“一生一策”、定期家访和结对关爱等措施,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充分体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温度。

四、健全多部门协同制度,筑牢心理健康防护网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落地见效,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措施》在监测预警、测评规范、部门协同、危机干预等方面作出了系统安排,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工作机制,构建起全方位的防护网络。通过建立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与预警机制,将心理健康纳入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使其与学业质量、体质健康并列成为教育治理的重要指标,并建立分级响应和干预机制,将有助于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有效防范风险升级。同时,《措施》明确建立教育、卫生、公安、网信、共青团、妇联等多部门联动机制,构建“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的三级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和转介就医机制,增强热线和社会服务平台作用,并且鼓励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发“AI心理助手”等创新应用,为学生提供即时便捷的心理服务支持。这一系列制度措施,标志着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正进一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长效化的新阶段。

总之,《措施》紧密围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关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的务实举措,是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见行见效的关键支撑。它既着眼化解当下的“急难愁盼”,又为长远制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措施》逐步落实落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获得更加系统、专业的支持和保障,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 董奇)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