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石先(1897-1985),原籍安徽怀宁,化学家,教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南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代理校长、校长。
在南开大学敬业广场,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像,他就是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杨石先先生。雕像以坐式形象表现杨石先儒雅的学者风范:他戴着一副眼镜,目光深邃,凝视远方,似乎有千言万语要教导后人。作为“南开五贤”之一的杨石先,是中国农药化学和元素有机化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不论其科研成就还是教育影响,都值得后人推崇。
杨石先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6岁随父任职山东,家迁济南,入私塾读书;11岁又随家迁至天津,就读天津民立第二小学。杨石先青年时代就立志成为一个科学家。1918年他结束了清华学堂的学业,赴美留学,入康奈尔大学农科学习,翌年改习化学。1923年获有机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到南开大学任教。1929年至1947年间,杨石先又先后两次远涉重洋,刻苦学习,终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但他最终还是回到祖国,继续圆教育救国梦。
1949年10月1日,杨石先受邀参加开国大典,不久被任命为南开大学校长。从此,他以科学家的严谨态度,兢兢业业从事高校的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大学外语课均为俄语所取代,他及时提出这是一种片面的做法,英语绝不能忽视。对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杨石先表示过极大忧虑,认为高校应该重视质量。同时,他认为高校要担负起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并身体力行,一边管理学校,一边搞科学研究。经过长期观察,杨石先发现国外农药研究有从无机农药向有机农药过渡的趋势,于是他在国内首倡并率先实践有机农药的化学研究,开始合成一系列新植物激素。
1956年,杨石先参加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受周恩来总理委托,担负起农药研制任务,研究当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有机磷化学。在参加全国第二次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会议后,他创建了全国第一个高校化学研究机构——南开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磷32、磷47、灭锈1号和除草剂1号等4种农药,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科研奖项。“文革”开始,他被下放农村接受“改造”。但当得知研究所农药中试车间被破坏时,他拍案而起,表现出对科研事业的高度责任心。
杨石先治学十分严谨,钻研十分刻苦。他几十年如一日,摘录农药资料卡片10余万张,发表学术论文97篇。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主持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共10项研究成果受到大会表彰,他本人也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团队研制的8种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已在各地农药厂正式生产。同时,他们试制成功的“胺草磷”又一次将农药研制工作推向新的水平。1988年8月,国家科委对南开大学杨石先、陈茹玉、陈天池等人在有机磷生物活性物质与有机磷化学方面的成果授予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除了科研成就外,杨石先特别注重教书育人。他在课堂上板书整洁,语言生动简练;内容丰富多彩,由浅入深,重点突出。60多年他呕心沥血,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由他培养选送出国的就有200多人,其中包括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新中国建立后,在他任职的中国科学院,其中有13个学部委员得益于他的教诲。杨石先历来鼓励他的助手和学生要敢于超越老一辈科学家,一再强调要发扬“人梯”精神。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杨石先关心每一个向他求教的青年。
杨石先办学有自己独到的理念。他认为,“办好一所大学,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质量上;而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水平”。在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他不断聘请在国外的中国诸方面专家、教授来校任教,为学校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20世纪70年代,杨石先鉴于国内与国外科技水平差距极大的事实,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和科研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对现有的教师队伍采取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出国培养等多种方式。后来还鼓励有资历的老教师多招研究生,以积极培养年轻的后备力量。他自己当时就招了20余名研究生,后来这些学生都在社会岗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杨石先除了为学生传经送宝、注重人才培养,还十分注重个人修为,严格自律,他的学养与品德互为表里,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聂荣臻元帅专门称赞道:“杨石先堪为学者楷模,人之师表。”
(作者单位系安徽无为县襄安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05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