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负暄琐话

冬至阳生春又来

发布时间:2018-12-19 作者:王 霞 来源:中国教师报

当越来越紧的寒风把秋天赶得无影无踪时,冬至就到了。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对于冬至习俗,印象深刻的有三件。

第一件是吃饺子。小时候家在北方,每到12月中旬,就开始听母亲念叨,该准备过冬至了,听着就很开心,因为可以吃饺子了。

冬至一大早,母亲开始忙活,剁馅和面,包出皮薄肚大的羊肉大葱水饺。饺子上桌,热气腾腾,混合着桌上的蒜泥调料,香气扑鼻。母亲一边招呼一家老小吃饺子,一边唠叨“冬至饺子夏至面,一天长一线”。这话年年听,我只懂前半句。为什么说一天长一线呢?母亲耐心地给我解释:过了冬至,白天就越来越长,一天长一点点,所以说长一线。似懂非懂的我也不追问,而是缠着母亲讲饺子的传说。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回乡时正值隆冬,看见南阳的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多被冻伤,又兼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于是,就总结了多年的临床实践,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人们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过冬至吃饺子也就成了习俗。后来还有一句很有趣的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第二件是烧纸钱。冬至这一天,比吃饺子更隆重的是祭祖。母亲说“冬大似年”,是祖先的节日,一早就准备好了贡品和烧纸。

冬至祭祖之俗由来已久,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中已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至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重冬至节,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明清时代冬至祭祖盛行,嘉靖《江阴县志》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

我并不迷信,但一直遵循着。我觉得,这是中华民族重视血脉亲情、表达慎终追远情怀的一种方式。

第三件是很浪漫的事情。小时候,每年冬至前母亲都用画绣花图样的薄纸蒙在字帖上,描下“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繁体字,每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开始,我每天按照笔画顺序描一笔,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九个字全部写完。母亲说这叫“写九”,是消寒图的一种形式。

消寒图是元代出现的一种历画,传说始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在广东海丰被俘后,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当时正值数九寒天,于是他在墙上画了81个格子,每天用墨汁涂一格,借以坚信寒冬必将过去,春天一定来临。消寒图由此而生,渐成习俗。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有记载:“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帖,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

除了文字的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将宣纸等分为9格,每格用笔帽蘸墨印上9个圆圈,每天填充一个,填充的方法根据天气决定,常常是“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

我喜欢的是图画式消寒图。在白纸上绘制9枝寒梅,每枝9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这种又被称作“雅图”。那一年,我画了一棵小小的垂柳,9条飘逸的枝,每一枝都是9片叶子。当我用绿色涂满第一片叶子时,突然产生了一股无法按捺的期望:很快就会满目绿色、春意盎然了吧?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的《小至》一诗里这样写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人事纷扰,世事难料,“冬至阳生春又来”是不等人的时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才是最真实的选择。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8年12月19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