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王春易:生物特级教师,北京市十一学校生物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全国模范教师。
◎年度风采
她从教30年,既是教坛老兵,更是课改新秀。她不断领悟“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真谛,一次次地挑战自我,探索创新。她曾放弃了自我展示的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又创设真实情境,重构学习单元,在问题解决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学科教育不断引向深入,用学科教育浸润每一个生命。
2018年,每次有来自全国各地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北京市十一学校参访,每次进行课堂教学交流,王春易都特别期待。
在“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探索中,这一年王春易和同事们又有了新突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不是教师展示的舞台。”王春易曾以为自己理解了,在课堂上实现了转型。但是,有了自主阅读,学生就会解决问题了吗?给了学习时间,学生就有学习的动力了吗?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所有这些问题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引领王春易进一步思考学科教育的内涵,进一步追问学科的本质。
为此,王春易在教学设计的目标制定上、内容整合上、学习方式上、诊断评价上做了新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将教学目标从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更上位的学科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将一项一项琐碎的学习活动转化为真实情境下的核心任务,激发学生持久地探究;将一个个服务于教师讲授的策略和方法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不必完全遵循教师的步骤,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任务……
2018年秋天,校园里花红果香,可是有两棵桃树上面的桃子还没有长大就纷纷落下,这些桃树为什么会出现落果现象?如何还原校园生态?这样的课题就是王春易和她的学生们学习的任务:真情境,真问题。
课堂上,根据学习目标与核心任务,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根据提供的资源和评价方式,或个人、或小组展开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读教材、查资料、提假设、做实验、验证推理、小组研讨分享……科学探究的过程,由于目标的不同、任务的不同、思考的核心问题不同,变得更加真实而有意义。
当教师不断打破自我,创造以自主性、体验式、项目化为特征的新单元设计时,学生也同样地在与被动式、依赖型、跟随型的学习方式告别。学生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制定的学习规划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与学习方式,在学习工具的支持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
这一路的学习风景和成长故事不胜枚举。“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这是高处转身的王春易在课改路上的新风景。
《中国教师报》2019年01月02日第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