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人生边上

飘散的校园旧忆

发布时间:2019-03-26 作者:段 伟 来源:中国教师报

黄冈师院一别已有多年,数次车窗相望,却不曾走近。总想在某一天,就如当年那般,带着憧憬走入。

几十年前,正值桂子飘香的金秋季节,一群来自黄石、鄂城、黄冈,年龄相差十几岁、有着不同人生阅历的人,走进了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校园。那也是一个错落的青春时代,有些人青春才刚开始,另一些人则感叹青春已逝,作为社会青年的我赶上了末班车,青涩而又紧张。

学校是我们的家,在这里,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曾经的文科综合楼,沉淀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勾起老校友暖心暖肺的无限感慨。

一晃多少年。前段时间,我职称评审讲课的地点就在黄冈师院附近,上午因打发时光,情不自禁地走进学校。寥廓的天空、灿烂的骄阳,把曾经的校园晒成一片锦绣的华毯,恍惚中仿佛哪里见过的一幅画境。

那时,我选修的课程是《中西比较文学》,授课老师身材清癯,温文尔雅,偶尔在旧报丛中也能见到他发表的文章。他授课时面如满月,偶尔笑抿双唇,中气内蕴,语调缓平,讲述如流水行云,琤琤其声、滔滔其云。几栋教学楼承载了我们的青春和回忆。同学在宿舍里打闹、聊天、学习,有时也会抱怨条件不好,但毕业后再回头望,只剩下满满的怀念。

曾经栖居的楼下是一大片锦簇的菊花。这让我想起当年老师引经据典的讲授和同学兴高采烈的讨论——

“晋陶渊明独爱菊”,一个“独”字得了精神,尽显花中隐士凌霜盛开的傲骨。而人们所熟悉的,也正是那个有着“采菊东篱下”之适意和不折腰之气节的陶渊明,还有他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存理想。在后人眼里,菊花与陶渊明,早已不分你我,融为一体。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菊花》诗,景象极盛只是戾气略重,还是元稹那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那么温婉,又道破菊花的不凡。

各路文人同题共赋,菊花在他们笔下出落得愈发曼妙生姿。苏轼对陶渊明的理解脱出所谓“隐士”的俗套,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进也不惭愧,退也不清高,比寻常意义的“宠辱不惊,进退自如”还高出许多。

承传此风,学校的师生大多喜欢开垦播种,自成一片森林。要么,特立独行,天马行空;要么,独自南山,放鹿书林。有功成名就、主政一方的官员,有参透世事的智叟寿星,有“面朝大海”而欢呼“春暖花开”的赤子诗童,还有更多如我这般清贫淡泊浑如尘埃草木的芸芸众生——所有这些,便是百年老校形成的遗世独立而凌空飘动之风。

思绪飘逸,见一老者,一身玄色,面色清瘦,银丝多于黑发,上去细瞧,竟是当年讲授《中西比较文学》的那位老师。寒暄几句,他忽然说道,“上次看微信,还读过你的文章”——师生之间,竟然真的心有灵犀。

一个个瞬间,串成我的芳华岁月。

聚也不是开始,散也不是结束。

流年似水,往事如影,如今看来都成了绝版,谁还回得到从前?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3月27日第1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