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学生教我当老师

发布时间:2019-04-08 作者:李镇西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这次中美教育论坛上,许多演讲者谈到了教育创新、教育科技、教育投资、STEAM课程、儿童教育等宏观话题,我在这里只想从一个微观的角度就“教师发展”讲讲我的心得和故事。这个微观的角度就是“学生教我当老师”,这也是我今天演讲的题目。

从哪里讲起呢?就从我的教育生涯序幕拉开的那一刻说起吧!大家先看看一张照片,是19岁的我,当时我刚考上师范大学,我的教育生涯的序幕就是从这时拉开的。这是我刚上大学时拍的。再看另一张照片,是59岁的我。

这两张照片相隔整整40年。这40年中,发生了什么呢?这40年里,从我身边走出去了数以千计的中学生;这40年里,我经历了曲折而有趣的教育过程;这40年里,我出版了近80本教育著作,在我书房里有两个专柜全是我的著作,里面记载了我和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正是我的成长。可以说,从19岁到59岁,我经历的一切就是“成长”。

主动向学生学习

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任何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都是自我培养与学生培养的有机统一。所谓“自我培养”,意味着成长主体的自觉选择、自我提升和自由发展。所谓“学生培养”,意味着教师不断主动地从学生中获取职业情感、职业动力、职业成就和职业幸福。今天,我着重谈后者——因为“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主动向学生学习。

“向学生学习”这个观点,并不是我的原创——我从来就没有一点原创的教育思想,这一生尽力践行前辈的伟大教育思想,我也心满意足、问心无愧了。“向学生学习”这个思想,我是从陶行知先生的书中读到的。

陶行知说:“民主的教师,必须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跟民众学习、跟小孩子学习。最后一点听来很奇怪,其实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子的需要,与小孩子共甘苦。这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注意,陶行知这里明确提出“跟小孩子学习”,而且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陶行知还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大家看,“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说得多好!

对孩子的爱,能让老师变得聪明起来

下面讲三个我经历的故事并引出三个观点来说明,我的学生是怎么教我当老师的。

第一个故事“车站送行”。照片上,是一群学生在火车车厢外与我依依不舍的情景。这是2000年的春天,我要离开他们3个月,去陕西师大学习。学生们把我送到火车站,我进了车厢在窗前看着他们,他们在车厢外拉着我的手。火车开动了,孩子们跟着慢慢启动的火车跑,一边跑一边叫“李老师再见”,有个叫李之的女孩跑着跑着哭了……与他们一起去送我的徐萍老师拿出相机,把这感人的一幕记录了下来。这样的故事,在我几十年教育生涯中太多太多。学生依恋我,我也依恋学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这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

面对这样依恋我的学生,我想,我怎么才能把他们教好呢?我有了越来越强烈的愿望,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我阅读,我思考,我尝试,于是我的教育智慧就越来越多了。学生就是这样在教我当老师,虽然他们是不自觉地“教”我,但我的确是通过他们获得了成长的动力。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是:“对孩子的爱,能够让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

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监督者、评价者、批评者、鼓励者

第二个故事“毕业礼物”。这张照片是我教的第一个班级的毕业照。毕业那天,他们坐在教室里听我讲话,然后离开教室就毕业了。我对他们说:“你们是我当老师教的第一个班,我第一次当老师,肯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在毕业之际,我请大家送我一个礼物,就是每个学生都给我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只有一个——给我提意见。不要有顾虑,反正你们已经拿到毕业证了。你们的这封信,会帮助我避免再犯错误,让我越来越成熟。以后,如果我成了优秀教师,我首先要感谢你们今天给我的这份礼物!”

孩子们开始写了,许多学生都很诚恳地给我提了意见。其中,一个叫耿梅的女生写道:“李老师,您教我们不久,有一次我犯了错误,你批评我的时候说我‘脸皮厚’。这件事当时让我很伤心。我希望李老师以后批评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读了这封信我非常惭愧,当场在班上念了这封信,并向耿梅表示歉意。30年后,在广州工作的耿梅回来看我,我拿出她当年给我写的那封信,说:“感谢你教我当老师!”我还送给她一本我的书《做最好的老师》,我说:“这本书的第67页收录了你给我写的那封信,我写了你对我的帮助。”

30多年里,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不但让历届学生给我写信提意见,平时也让学生评判我的课堂教学,我就这样在学生的帮助下一步步成长起来。所以,我的第二个观点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监督者、评价者、批评者、鼓励者。”

把每一个教育难题都当科研课题

第三个故事“挑战自己”。这张照片是我教的高95届1班的学生和我一起在郊外点起篝火迎接新年的时刻。上面这个穿红衣服的女孩,今天上午还陪着我逛纽约植物园。她现在在新泽西工作,听说我来纽约了,专门来看我。

当时送走这个班后,我又回来教初一。我带班许多时候都是从初一带到高三,一教六年。当时学校希望我教一个最好的班,我却要求教最差的班。与校长“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我答应学校教生源最好的班,并当班主任;但条件是,校长答应我也教生源最差的班,也当班主任。所以,那几年我同时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并教语文,学生总数131人。

大家看这131个孩子的大合照,你们能够认出哪些是“优生”、哪些是“差生”吗?肯定不能。你们看,这些孩子个个都这么可爱!可是我们的老师会说,谁谁谁是“优生”,谁谁谁是“差生”。当然,学生之间肯定在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方面有差异,但家长和学校既然把他们交给了我们,我们就要为每一个孩子负责!

然而,学生的差距这么大,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四个层次——很好的、不好的、差的、相当差的……怎么教学呀?这就逼着我们研究如何因材施教,探索如何分层教学。那时候,我和科任教师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每堂课都要准备四套教案,每天都要布置四套不同的作业,每次考试都要命制四套不同的试题……目的就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这不就是教育科研吗?

当然,我的重点是放在十几个特别差的孩子身上,除了我刚才说的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学,还要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奖励。怎么奖励呢?带他们到公园去玩儿、新年前夕请他们吃火锅……

其中,有一个学生上课根本听不懂。我听说他喜欢读小说,便拿一本《烈火金刚》给他抄,只要他上课听不懂,就抄《烈火金刚》,包括英语课、数学课。结果其他老师有意见了,问我:“你让他上课抄书,以后能考上高中吗?”我问:“他不抄书,就能考上高中吗?”其他老师说:“按他这基础,根本考不上高中的。”我说:“那不如还是抄书。”我的目的就一个,让孩子每天在教室里坐着不痛苦,让他在学校的每一天很快乐,我们的教育人道主义就应该体现在这些地方。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个孩子的《烈火金刚》手抄本。

一个又一个教育难题,就是对我们的挑战。攻克这些难题,就是智慧的增长,就是教师的成长。学生不断给我们“出难题”,就是在教我们当老师。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是:“把每一个教育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是最有效的专业成长。”

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我想到成都市石室中学老校长王少华先生曾经对我的概括,他说:“李镇西的成长模式就是4+1。”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所谓“4”,就是4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一个年轻教师,如果真的做到这4个“不停”,坚持10年、20年,你想不成功都十分困难。

所谓“1”,指的是一颗教育心。这颗“教育心”,按我的理解,就是“爱心”,即爱教育,爱学生;就是慧心,即有智慧,有技巧;就是“大心”,即宽广的胸襟,不但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也能从容应对成长路上的所有困难,包括视名利如浮云——比起学生对我们的爱还有教育本身给我们的幸福,个人的荣辱得失、别人的说三道四,算得了什么呢?

其实,成长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36年来,我一直在享受教育,这不是说我没有经历困难,没有遇到挫折,但战胜困难、超越挫折本身也会有一种成功的享受。

最后,再回到两张照片上——19岁的我和59岁的我中间是七八十本我的著作,每一本著作都写满了我和学生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的教育生活情趣盎然也诗意盎然。我们每一个人也许永远都是普通的,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努力,把一堆琐碎的日子铸造成伟大的人生。

想想吧,假如当年左边这个19岁的李镇西遇到了后来这个59岁的有这么多精彩故事的李镇西,他一定会大吃一惊的:“这是我吗?”而不断让自己吃惊的就是成长;或者说,所谓“成长”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那个让自己吃惊的“我”!

(李镇西,著名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此文为作者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论坛”的演讲,有删改。小标题为编者添加。)

《中国教师报》2019年04月10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