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有此一说

“出名要趁早”的教育思考

发布时间:2019-04-30 作者:段太勇 来源:中国教师报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最早由小说家张爱玲说起。张爱玲说这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不单单是字面意思。然而,这句话却被世人记到了骨子。君不见,各种少年特长班星罗棋布,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网络上奇人怪事接二连三。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崇拜“出名要趁早”。

中国有句古话叫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还有一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不仅反映出“人要出名”这一普遍社会现象,也道出了出名的两种方式:其一是“过”,可以解释为一般性付出,留的名往往不经久;其二是“死”,需要巨大的付出,甚至是性命,这种留名能永垂不朽、流芳百世。这两句话还隐含着另外一层意义:人活在世上,可以什么都不留下,但无法摆脱对名的渴望。

无论是常人的“留名”之愿,还是英雄的“照汗青”之心,都是希望被他人认同,不被冷落。人一旦“出名”,在“马太效应”的光环笼罩下,就能获取更多的资源,更好地存活于这个社会,体验人生的成就感。所以,“出名”是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只是何时、依靠什么、凭借什么方式“出名”具有偶然性。精神分析家认为,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摆脱对生命短暂的恐惧唯有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延续方式,这或许是“出名心理”最原始的“集体潜意识”的反映。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最高的心理需求层次是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出名”正是这种心理的体现。

有些人为了孩子有朝一日“出名”,把孩子当成学习的机器。殊不知,这种做法忽视儿童的心理特点,严重违背教育规律,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教育与文化中,显然忽视了对“出名”的深入探讨。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机制在有意无意地压制人的正常“出名”。比如,学校主张整齐有序、反对标新立异;教师偏爱乖巧听话的学生,讨厌不守规矩的学生。许多学生“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无情地剪平。殊不知,这把剪刀在剪掉人性之刺的时候,也熄灭了人性之光。

与“出名要趁早”相对应的是“大器晚成”。一般而言,“晚成”者都是“大器”。但在“出名要趁早”的影响下,许多人急于脱颖而出,给“晚成”者留下的生存空间极为狭窄。对于不同时期成熟和成才之人来说,所采取的培养和启发方法应有所不同,要允许“大器晚成”,并为“晚成”者提供适合、宽松的环境,不断鼓励和激励他们。但“出名要趁早”鼓励的是先行者先收获,在这种思想浸染下,“晚成”者往往承受着比常人更大的社会压力,而社会压力过大,超出了心理承受程度,使“晚成”者转变为“不成”者的概率增大。

总之,“出名要趁早”是一种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其根本是教育的“揠苗助长”。对于“出名”,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出名”心理是正常的,不应该抹杀;“出名”之途艰辛,走不得旁门左道;即便渴望“出名”,也不应一味“趁早”。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奉新县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