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礼乐文化”铸魂

发布时间:2019-05-07 作者:梁宇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基石。“礼乐”文化不仅是其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礼”“乐”分别对应天地自然的有序与和谐,创造了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义,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代君子追求为学,博文约礼;待人,彬彬有礼;做事,情礼兼到。这不仅反映了包含礼仪规范在内的礼乐文化,还强调礼乐文化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与人关系和谐方面具有的价值功能。

在“礼乐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中,学校将其融入教风与学风建设之中。“礼”之灵魂是“德”,我们既将其融入教风“德人(以德育人)”,又将其融入学风“明礼修品”;“礼”之核心为“敬”,我们既将其融入教风“博教、雅范”,又将其融入学风“求真尚美”。将礼之魂“德”与礼之心“敬”两者密切联系起来,不断推动教风与学风建设。在教师队伍中倡导以教风带学风,使学校“德人、博教、雅范”的教风与“明礼修品、求真尚美”的学风不断得到固化。“仪”的意思是人的外表或举动。学校从对初中学生的“仪”出发,继承古代君子“六艺”,用“六养”培养新时代初中学生的“六仪”。将礼乐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方式,通过“礼乐课程”,以文化育人为核心,为初中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恭养“礼”仪。“不学礼无以立”,“礼”即恭敬与尊敬。“礼”的内核是礼敬与礼让。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最佳期。礼仪的习得不仅需要在学生活动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浸润,还需要必要的礼仪课程进行规范。学校依据校情,坚持连续3年为学生们开设礼仪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分为“家庭礼仪”“校园礼仪”和“社会礼仪”,以此帮助学生习得不同场合的礼仪,使学生做到知书达礼、恭而有礼。

修养“乐”仪。历史上先有“乐”,而后“礼乐并重”。《易经》曰“先王以作乐崇德”。乐仪课程的功效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发自内心的情感之声。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曾发表观点:“道德的培养主要是经由对情感的‘礼乐教化’,而非理性的认知训练,这一点应是中华文明不同于西方文明的重要方面。”根据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开设了茶道、舞蹈、民乐的乐仪课程。让学生们在自身情感之声的多样化表达中,不断完善自我内在的修养,实现“以作乐崇德”。

教养“射”仪。我国古代礼射活动承载着于国进贤、于己修身、于民教化的功能。因为射手在射箭过程中,需要正心、正志,才能“发而不失正鹄”。故《礼记》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其意为射手仪容体态要合乎礼的要求,射箭节奏要合乎乐的节拍。又言:“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即人练习射箭的过程,就是成“仁”成“德”的过程。我们组建“礼射”社团,邀请“礼射”专家为学生授课。

导养“御”仪。六艺中的“御”是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而现代社会则更需要未来的人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驾驭能力。实践活动类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学习机会。学校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和“志愿服务类课程”,帮助孩子掌握现代“御”艺。同时开设国内、国外的校外研学课程,让师生在研学课程中采用交流、表演、讲解等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礼乐文化带出校外、走出国门,让学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使者。

厚养“书”仪。学校从传统六艺中的“书”艺出发,开设书法、吟诵和阅读课程,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礼乐文化“六艺”之底蕴浸润其健康成长。学校教学楼开放的图书书架中,摆放着丰富的随手可以取到的图书。此外,语文组还开设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对联文化、老北京历史趣闻、中华传统节日、传统文化里的那些事儿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文综组以博识课为抓手,开展综合实践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国子监。其中鹿鸣国学社参加由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举办的“本草·茶·冬雅集”活动,社团学子吟唱的作品《诗经·小雅·蓼莪》作为压轴大戏呈现。

辅养“数”仪。学校开设具有文化传承标识的“榫卯”“风筝”课程,在体现动手益智趣味思考的同时,培养学生现代“数仪”,即让学生在享受传统益智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领悟做人的道理。众所周知,榫卯是一凸一凹的两个独立木质构件,凸的隼嵌入凹的卯中,因连接产生奇效,形成复杂而微妙的平衡,刚柔相济、牢固不破。人与人同样需要这样的关系来连接。我们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会合作的认识,理解将个人融入团队、具有团队意识的重要性,以此实现“数仪”的素养。

学校以“礼乐课程”为手段,使学生通过“六养”形成“六仪”;通过学礼,明礼修品;通过用礼,外显有规;通过议礼,求真尚美;通过言礼,内涵有德;通过弘礼,崇德弘毅。

当然,学生的文化涵养不是仅靠学校教育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携手共进。我们要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合力育人。

一直以来,我们坚守“正志笃行、成德达才”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培养“人”的教育;培养品德优秀、才能通达的创新人才,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第一分校执行校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8日第1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