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资讯

师德建设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结合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报讯(记者 康丽) 5月17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科和敬德书院主办,《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承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师德建设与幼儿教师担当”师德论坛在敬德书院举行。

论坛由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科科长周轶群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副书记楚江亭,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李方,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颍惠,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向海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北京市教委学前处主任科员彭兴蕊、《中国教师》杂志编辑部主任谭苗苗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各级幼儿园的园长、教师等15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教师·敬德会讲”至今已经举办了十三期,本次论坛是开讲以来首次以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为主题的会讲,旨在树标杆、立榜样,明确幼儿教师发展导向,激励幼儿教师奋发有为,增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宋官雅在致辞中表示,师德建设具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在当今经济条件开放的环境下,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这对教师素质特别是师德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新时期师德建设应该如何定位、如何践行,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话题,也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李方首先就“师德成就明天——师德建设与幼儿教师担当”这一主题进行解读。李方用“昨天”“今天”“明天”点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所肩负的重任。对于幼儿阶段而言,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昨天”,埋下爱的种子;在“今天”给予学生多元、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和教育;思考“明天”如何培养学生幸福远航的能力和动力。李方指出,德行,内外之衬,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幼儿教师的师德师风与责任担当,往往是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季每年,俯下身子、面带微笑、润物无声的呵护辅助和耐心细微的示范引导。

“师德建设在核心上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建设。我们坚持把人的幸福作为组织的第一使命,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提高人的幸福胜任力,在幼儿园领域第一个引入了幸福型组织概念。”作为一线代表,明天幼稚集团党总支书记、总院长雷海环从理想信念、理论认识、组织建设、行动学习等方面,分享了明天幼稚集团的师德建设经验。

如何让幸福落地,明天幼稚集团一个创新的举措是搭建“师法友”的学习平台,即在师的层面提倡寻找生命导师,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三人之行人人是我师,以书为师,以史为师,以事为师,以物为师;在法的层面提倡焦点内向的根本方法,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的团队成长方法,线上线下研讨分享的浸泡式学习方法,能力提升形成习惯的事上练方法;在友的层面倡导形成学习伙伴,携手同行。

这一点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关切,也在明天幼稚集团4位教师佟磊、庞志琪、卢雪纯、吕燕的分享交流中得到了体现。

“人的生命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逐渐完整起来的。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守护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路。这需要我们提升智慧,用心关注孩子的需要,聆听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做自己心灵的主人,而不是以教育的名义伤害属于孩子的本真。”作为幼儿园为数不多的男教师,佟磊由衷地说。

明天幼稚集团的师德故事打动了在场的许多人,在向海英看来,师德建设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对幼儿教师来说,从早晨孩子的入园到一日活动的开展,直至最后的离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都渗透着师德,渗透着教师的教育理念。

“在进行师德建设的过程当中,我们尤其要做好顶层设计,从理想信念入手,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信念,让信念扎根灵魂,真正相信儿童、关注儿童;注重文化育人、文化滋养、文化铸魂,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幸福的教师才能培育幸福的儿童;整合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使二者有机结合,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联系起来。”向海英表示。

师德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常说常新、联系紧密的话题。楚江亭认为,在“以德为先”成为教育重大主题的今天,一定要注意,以德为先不仅仅是政治要求,也包含了“传道授业解惑”。他最后提出三点建议与希望,希望教师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职业健康,只有教师健康,才能塑造有情怀、全面发展的下一代;希望教师在工作中不仅有爱还有理性,既要“保育”又要“教育”,理性地生活、工作、交往、读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希望教师投身行动研究,在探索中成长。

“现在我们经常会面对教师职业倦怠这个问题,但如果教师成为行动者、研究者、探索者、发展者,在阅读中收获,在探索中成长,在行动中发展,我想教师就不会感到倦怠。”楚江亭说。

“如果问教师们愿不愿意做好老师,我想没人会说不愿意。为什么谁都愿意做好老师,但现实又有违反师德的情况出现?”会讲的最后,吴颍惠抛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在吴颍惠看来,过去大家把师德仅仅看作一个道德的口号、一种道德的表述、一种态度情感,现在则应该让它成为一种行为、一种技能、一种能力。教师需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观,而职业观中最重要的就是师德能力。

“师德不是口号,教师需要锤炼自己的信仰,并且把这种信仰真正变成知行合一的实践,从道德认知走向道德行为,形成有‘自知之明’的道德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修身齐家,最后实现治国平天下。”吴颍惠表示。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29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