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区作为浙江省杭州市主城区,一直着力构建适应教师成长过程的教师培养体系。2018年,上城区全面推行“美好教育”行动计划,让每一位教师在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奋斗目标,并逐渐让这样的目标体系引导教师在专业成长中悦纳自我、追求卓越。“美好教师”是实现美好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打造“美好教师”?上城区着力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三个维度进行了变革。
在培训内容上分层分类实施。“梯队式”培养机制化。历年积淀形成的“五阶段·四梯队·多维度”培训机制,为上城区教师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五阶段”是通过“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的评选,构建上城美好教师成长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省特级教师为“尖端”、区特级教师为“高端”、区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五阶段”获奖教师为基础的“四级人才梯队”。然后针对不同专长、不同领域教师的发展,增设“星级班主任”育人者队伍专业成长通道。
“全景式”培养个性化。上城区为教师成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第一批“未来名师”“未来名校长”培养工程为例,从个性化精准定位、双导师充分引领、分阶段分期培训、显性化成果展示四个方面,通过高校研修、跟岗实践、影子培训、海外研修、成果展示等方式助推未来名师、名校长的个性化发展。
“团队式”培养项目化。特级教师、学科名师是上城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基石。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坊领衔人均在异校设置工作室和工作坊,实现“名校就在家门口,名师就在身边”的内涵发展。工作坊与工作室三年一个周期,以项目为驱动,以学习为主导,以研究为主体,学员覆盖全区中小学及幼儿园。
“国际化”培养双向式。上城区以“三阶段·四途径”推进教师培训的国际化进程。“三阶段”,即以吸纳借鉴为主的起步阶段、融合重构为主的深化阶段和品牌输出为主的成果辐射阶段。“四途径”分别是跨文化主题研讨,聚焦中外教育热点;跨国界的人员协作,联结教师培训国际化纽带;跨时空的混合学习,丰富教师培训国际化范式;跨区域的教育交流,传播教师培训国际化经验。
在培训方式上做到“三个结合”。在“学习者中心,研训一体”理念引领下,上城区通过多种方式调动教师学习的自主性,使教师主动反思、检视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不断自我提升,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培训与科研相结合。从课堂、课程、课题不同维度展开专题化培训项目,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成长。近年来,上城区先后开展思维课堂研究、学习中心建设、行走德育、STEM课程、戏剧课程等项目,以项目助推教师培训与队伍建设。
培训与教研相结合。从“说理念”变成“做教育”,聚焦教师工作中的困惑,在鲜活教学场景中开展参与式、讨论式等形式多样的培训,让教师不仅在教育观念上有改变,更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有改进。
培训与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的支持让培训更精准。上城区开展“新型学习中心”“思维课堂分析观察实验室”“智慧教育体验”等“互联网+”教育,以技术创新促进教师成长。
在培训评价方式上注重跟踪与指导。改革评价机制,实施第三方评价。为了加强教师培训的质量管理,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区域教师教育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上城区于2014年实施全区教师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价。上城区教育评估与监测中心从教学实绩、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学术辐射影响力等维度对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教师培训等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同时进行统筹和指导。
创新评价模式,提升评价质量。上城区一直大力推行教师培训的项目制课程建设、过程实施与效果评价,以培训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为核心,构建教师培训主体与客体的双评价体系,既有对培训者的评价,又有对被培训者的评价,形成“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项目后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梳理形成综合检测、综合诊断、综合改进三位一体的3C模式,有效助力教师成长。
注重评价结果,促进培训改进。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教师培训的核心,上城区注重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培训方式改进、课程改进。一方面对评价发现的问题视情节轻重给予整改;另一方面把评价结果作为完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管理与指导方式、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一点,我们会走进被培训者的学校和课堂,持续关注培训项目的效果。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05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