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管理先见

包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主题

发布时间:2019-06-25 作者:鲁兴树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近年来,包容性成为经济、外交界的热词。在教育界,包容性发展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等发展理念,这些理念在不同侧面体现了教育包容的思想。教育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机会包容。教育机会包容是尽可能为每个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数量与质量的教育,人人有机会通过教育获得社会地位、职业和收入。教育机会包容是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实现教育机会包容必须坚持一体化原则,即统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和不同人群之间的教育发展。通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化区域间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加大区域对口支援等途径促进区域教育均衡;通过均衡配置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多校划片招生等途径促进同一地区的校际均衡;通过帮困助学、实施补偿教育等途径保障弱势群体教育质量,尤其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残疾儿童少年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

二是教育对象包容。教育机会包容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同样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机会包容也是教育对象的包容。但是,教育机会包容只是教育对象包容的一个方面。教育对象的包容不仅强调机会均等,还要力求让人人出彩。践行教育对象包容应确立全纳教育的观念,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不仅要重视针对普通儿童的教育,还要重视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重视残疾儿童教育,还要重视对“资优儿童”和“天才儿童”的培养;不仅重视在校学生教育,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尤其重视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教育。总之,要推进高质量的全民学习,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化社会。

三是类型包容。教育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教育承担着不同的育人功能。要实现教育类型包容必须健全融合教育体系,促进各类教育健康发展。为此,要重视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校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功能,促进校内、校外教育的融通。要重视民办教育,引导民办教育满足百姓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使民办教育成为公办教育的有益补充,同时要注重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促进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共同发展。重视闲暇学习和休闲教育,发挥教育丰富人的业余生活、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自然和谐发展的功能。重视国际教育,既要立足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扩大对外开放与交流,与国际教育有效衔接,着力推进教育国际化。

四是发展方式包容。这里的发展方式主要指学生的发展方式。要适度弱化教育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努力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认知习惯选择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努力实施个别化和小班化教育,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学习、身体等情况留级、跳级、休学等。建立弹性学制,设定修完相应学位所需学分的最大年限,在这期间学生可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等。

五是教育评价包容。现代社会需要多元化人才,不仅要有高水平的管理者,还要有一大批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有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和掌握现代技术的农民。从个体来讲,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兴趣爱好有别。因此,应在全社会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建立“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用人制度,根本改变当下存在的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包容学生出错,包容学生的奇思妙想,保护学生的无畏、好奇、激情;要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着眼于学生的进步,推行发展性评价。

走向包容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而要实现教育包容需要加大教育投入,为开展个别化、小班化教育和建立可选择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财力保障;需要优化教育投入结构,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将教育投入从“重物”转向“重人”;需要技术支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构建个性化、多元化、便捷化的学习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2019年06月26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