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特级教师谈教学·王 岚

教师的位置

发布时间:2019-09-17 来源:中国教师报

说起教师的位置,许多人都会想到讲台。而我在这里所谈的教师的位置,不仅指向物理位置,还指向心理位置。

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教师的位置是动态变化的

有时他走在圆内。走在中间的教师,是长大的孩童,有着永恒的童心与可贵的童真。围绕一个专题,和孩子共同思考;聚焦一个话题,和孩子一起争辩;挑战一项任务,和孩子协同合作。教师可以作为团队中的普通一员与学生一起经历操作、实践、猜想、验证的研讨全过程。在与学生的协同讨论中相互启发,提出自己的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立场。

有时他走向圆外。静静地观望、深深地沉思,时而激动地鼓掌、时而会心地点头、时而疑惑地皱眉。远离权威、远离核心、远离讲台,让教师更清晰地看清教与学的意义,更立体地感受教与学的价值。以“多边形的内角和”研究为例,当孩子们从四边形、五边形的研究中,获得流程、技能、方法、经验后,对于后续的其他多边形的研究,教师就可以做“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走向圆外的教师,敢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善于给足学生自主交流的舞台。

有时他就是圆心。以核心素养为半径,为儿童打开一扇窗,推开一扇门,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领在前面的教师,让儿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听到不一样的声音,感受不一样的思考,体验不一样的情感。走在圆心的教师,懂得“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当学生探究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有内角就会有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又会是多少度?你是否愿意借助多边形内角和的经验开展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唤醒从简单想起的经验,借助从特例猜想一般的思路自主开展探索。

对于学科发展而言,教师的位置是三维立体的

在长度上能延展。学科知识是人类经验世界的智慧结晶,并非外在于人而单独存在。儿童的知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会经历与科学家的发现知识的相似的过程。学科知识的传承,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再研究、再探索、再发现、再创造。在乘法分配律的探究中,无论是现实生活情境的创设,还是面积之和图示的嵌入,抑或是乘法意义模型的沟通,都帮助学生延展了自主建构的知识内涵与外延。

在宽度上能延伸。面对儿童这一整体的人,面对生活这一整体的环境,教师需要建构一种超越学科、超越教学、超越学校的宽景视野。跳出学科看学科、跳出教学看教育、跳出学校看课堂。《握手的学问》《小鸭在哪里》《方与圆的秘密》《寻找最佳路径》《变与不变》等一系列聚焦学科核心知识而又跨越学科知识藩篱的主题研究课,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高度上能延接。儿童的数学研究应该走向哪里?儿童的数学研究可以走向哪里?我们的回答是学生能力所及之处即为学科研究所为之处。研究公因数与公倍数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举例、观察、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数学论点。五年级学生通过讨论就能发现大于3的质数都比6的倍数多1或少1。面对这样的猜想,学生不仅能通过不完全归纳法进行验证,还能借助已有的关于偶数及3的倍数的知识加以证明。

对于自身成长而言,教师的位置是自我迭代的

对接过去与未来。对于教师个体的发展来说,每个教师都在用自己的速度、自我的方式书写一个个独特的成长方程式。每个时间与空间节点上的教师,都对应着此时此地的“我”,同时也链接着彼时彼地的“我”。过去与当下的“我”的高度、趋势与未来的“我”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链接内部与外部。教师这一个体作为社会分工中独特的存在,时时都要立己达人。对内自我增能,通过学习、思考、行动与实践,不断勾勒个人发展的螺旋线,持续提升个体的人格与能力。对外重在赋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学术、课程、课堂,不断描绘师生发展的共生线,持续培育儿童的核心素养。

连接学校与社会。教育是推动自然人到社会人成长的重要力量。教师要站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高度,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格局的视域,面对人工智能这一全新时代的挑战,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迭代,重新思考学科教学,重新思考学校教育,重新思考未来发展。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19年09月18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