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彰群性价值 育社会公民

发布时间:2019-09-17 作者:张鲁川 来源:中国教师报

班级是什么?我们习惯将班级视为管理的工具,除此之外,班级是否具有其本体价值?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德育研究部研究员张鲁川认为,班级具有潜在的群性价值,是前社会的雏形。只有明确了班级独特的育人价值,树立起正确的班级观,班级建设的机制、策略、方法才有意义。

由于普遍存在工作量大待遇低、学生难管、缺乏相应的职称序列等问题,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意愿普遍较低。在高中走班制改革的探索中,沿用了几十年的“班级”这一组织形态开始面临挑战,有学者更是基于当前班主任制度的种种弊端,如“教”“育”分离、官本位、管理主义等,作出了“‘班主任制’走向终结”的判断,并获得了部分学者的呼应。至此,班级的存废与否似乎成了问题。

班级存废之辩

的确,目前班主任制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否定班级这一组织形态和班主任这一角色的理由。班级有问题,需要考虑的是班级在教育中是否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如果有,我们应该谋求班级的现代转型,以凸显其独特的价值。简单的取消既不是一种专业态度,也不是一种负责的态度。

毋庸讳言,我们习惯将班级视为管理的工具。这一理解是比较功利和狭隘的。在此定位下,目前的班级具有两种形态,即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班和作为“学校基层行政组织”的行政班。这两种形态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即作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了提升教学效率;作为学校基层行政组织,是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如果班级仅具有工具性价值,当其工具性价值消失或可以被其他更有效的形式替代时,班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取消班级也就变得合乎情理。那么,班级是否有其自成目的的本体价值呢?如果有,是什么?黑格尔说:“运伟大之思者,必行伟大之迷途。”相对有些只热衷于琢磨各种方法、技巧甚至“兵法”的班主任而言,对班级价值进行哲学思考才是班主任真正走向专业化的起点。

班级是一种什么存在

什么才是班级的本体价值呢?从哲学视角而言,存在先于价值。班级的价值一定蕴含于其存在形态中。要寻找班级的价值,首先要明白班级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从其形态来看,班级是一群年龄相仿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交往和参与各种活动的主要而稳定的场域。可见,班级首先是一个群体生活的场域。学生从家庭进入学校,或者更确切地说进入班级,其实就是从家庭的私人生活场域进入了班级群体生活的公共场域。从学生在班级中甚至进入社会后所暴露出的自我中心、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责任感等问题来看,当代的学生普遍不善于过群体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的教育的重要支柱。班级是一个群体,具有一种潜在的群性价值,即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价值。很遗憾,从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来看,目前班级这一独特的育人价值并没有被开发出来,甚至可以说还没有被大多数班主任意识到。当然,有人会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不是早就被提出来了吗?这是事实,因为班级就是一个前社会的雏形。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是一种自在功能,即学生在群体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社会化。但社会化只是一种适应性功能,它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流俗的,甚至是消极的。作为一种教育性的存在,班级不应只是让学生在一种自在环境中学会适者生存,而应创设一种公共生活,让每个学生都作为不可或缺的成员参与到班级公共事务的讨论、决策和实施中,由此懂得行使权利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在这种公共参与中切身体悟人与人之间互依共存的条件和意义,从而逐步形成公共理性和公共精神,学会与他人一起共同生活。

班级的群性价值需要培养

班级的群性价值并不会自动显现。事实上,一个群体在一种自在状态下,更多的是冲突。霍布斯在其哲学巨著《利维坦》中早就揭示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认为,一个群体在一种初始状态下,是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也验证了霍布斯的观点(《蝇王》讲述的是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群6岁至12岁的儿童在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英国的“Nurture”纪录片频道近来做了一个社会实验,把10个11-12岁的英国孩子邀请到一栋房子里住5天,没有大人的管束和照顾,并把过程拍摄成纪录片。结果再次证明了自然状态下群体生活的悲剧。

班主任接新班级,如果不作为或乱作为,班级在自然或自在状态下也会冲突不断。这个观点在对许多一线班主任的调查中获得了验证。尽管在“你是否愿意担任班主任”这个问题上,大多数班主任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有趣的是,在“你是否同意取消班主任”的问题上,大多数班主任的答案也是否定的。这说明,教师尽管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担任班主任,但直觉上还是肯定了班级的重要性。但这种肯定并不是意识到了班级的群性价值,而是管理本位的习惯使然。事实上,尽管班主任可以借助岗位赋权,通过各种奖惩对学生进行管理,平息冲突,但学生却并没有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存、共同生活。在这一意义上,班主任的职责清晰可见,即充分开发班级的群性价值,把班级从一种共同生活的自在状态转变为一种公共生活的自为状态,使班级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让学生在班级公共生活中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并为未来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做好准备。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而后才是怎样培养人。对班级而言同样如此。只有明确了班级独特的育人价值,树立起正确的班级观,班级建设的机制、策略、方法才是有灵魂、有意义的,否则只能是在同行中哗众取宠的噱头,或是与学生斗智斗勇的伎俩。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

《中国教师报》2019年09月1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