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程观察·李镇西 | 关于“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⑤

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是基础

发布时间:2020-06-22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今年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候,一个叫汪勇的快递小哥成了英雄。而许多像他一样平时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在2020年春天让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像汪勇这样善良、朴实的劳动者很多,他们可能是小区保安、餐馆服务员,可能是校园保洁工人、学校食堂师傅……

如果在平时,我们是否对他们有足够的尊重呢?如果他们没有汪勇那样在抗疫前线挺身而出的壮举,我们是否也尊重他们呢?

培养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特别把“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写进了“基本原则”的第一条中,这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的。

在这里,“劳动人民”主要是指从事体力劳动的广大普通劳动者。他们最容易被瞧不起,我们的教育也已经很长时间不讲“要热爱劳动人民”了。所以《意见》指出:“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这绝不是无的放矢。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当下更应强调尊重和热爱普通劳动人民。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渠道和方法有很多,这里强调两点:教师示范与学生体验。

所谓教师示范,就是作为教师要以自己对普通劳动者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去感染学生,点燃他们心中本来就有的善良。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是如此。自己都不具备的品质偏要给学生讲,而且还讲得那么声情并茂,这不是真教育,这是虚伪的说教,是反教育。

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如果教育者心里流淌不出对劳动和劳动者真挚的爱,就不可能让学生也对劳动人民产生美好的情感。

20多年前,我在家附近一个理发店结识了胥师傅。因为技艺精湛、收费合理,更因为善良,胥师傅的小店常常高朋满座,一年四季忙碌不休。我因为工作忙且经常出差,免不了要麻烦胥师傅或早或晚为我理发,胥师傅从来都“随叫随到”。因着这样的往来我们结下了特殊的友谊,以至后来我搬家了依然开车十多公里去胥师傅的店理发……

20多年来我经常给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讲胥师傅的故事,还曾在作文指导课上以胥师傅为素材给学生示范作文。每次给学生讲胥师傅的时候,教室里都弥漫着一种温馨。后来还有学生和我一起去看胥师傅理发,甚至还有长大了的学生也去请胥师傅理发……我相信,我内心对胥师傅的感情,一定会感染学生的。

岂止是一个胥师傅?还有我在成都石室中学工作时的门卫李大爷,70多岁却精神矍铄,而且热心助人。我经常给学生讲述李大爷让我感动的点滴故事……我希望学生能给身边的劳动者送去真诚敬意——走进学校,给门卫师傅问声好;走进洗手间,面对刚刚清扫完毕的保洁工人说声“谢谢”;理发师傅给你理完发,说声“谢谢”;面对汗流浃背的送水工,说声“谢谢”……

一个国家真正的温馨,不仅体现在亲人、友人之间的嘘寒问暖,更体现于陌生人之间的点头微笑,特别是体现于民众对服务行业普通劳动者平等而感恩的致谢与致敬。在教育中,点点滴滴的浸润,丝丝缕缕的感染,几年下来学生面对劳动者的心肯定变得格外柔软、细腻、敏锐、温暖。这就是我说的“教师示范”。

所谓学生体验,就是提供机会或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切身感受因为尊重劳动人民而获得的精神享受。

记得1999年元旦前,学生之间互相写贺年卡,不少学生甚至上课也在写。我提醒他们:“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友谊不是靠贺年卡表达的。”同时启发他们,“你们应该给那些几乎不可能在新年得到贺卡却应该得到新年祝福的普通劳动者和善良人写……”

学生在思考之后,纷纷决定给学校传达室的大爷和自家大院的门卫师傅写贺卡。元旦之后大家分享写贺卡的感受,有人发现“有意义”,有人感受到“幸福”,还有人想到收到贺卡人的惊喜与感动也会“兴奋好久”……这种幸福感的体验,是教师任何说教和学生表演式的演讲、征文比赛所达不到的。

学生体验的方式当然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足够敏锐,就能够从真实的生活中发现很多可以让学生体验尊重劳动者进而自身也获得自豪与幸福的有效途径。

尊重和热爱劳动人民,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公民意识。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智力水平、学历程度、经济状况、社会分工虽有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培养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而造就一代又一代热爱人民并服务人民的劳动者,是我们培养学生尊重并热爱劳动人民的目的,也是劳动教育的使命。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24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