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生命叙事

“研之乐”读书会:构建区域教师“阅读场”

发布时间:2020-06-22 作者:刘 波 来源:中国教师报

4年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陈丹丹以教科室负责人的身份加入了区读书会,但她说自己当时并不爱阅读,仅仅把加入读书会当作教科研方面的一项例行工作。

而4年后,在宁波市镇海区“品读名家著作,提升理论素养”专题征文比赛中,陈丹丹获得了一等奖并作为全区三位代表之一,在《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线上读书分享会上与该书作者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面对面”交流。

作为农村幼儿园教科室主任,现在的陈丹丹不仅自己爱阅读、勤写作,并且带动幼儿园更多教师走上了“读写结合”的道路。

与陈丹丹相似,镇海区炼化小学教师丁小青回忆自己与读书会共同成长的时光,坦言是书籍将自己从教学的迷茫与无助中拉回,重新激活了课堂。

陈丹丹和丁小青所说的区读书会,是2016年9月由镇海区教科所与镇海区教育学会联合成立的镇海“研之乐”读书会。

“研之乐”读书会,就像是构建了一个区域教师“阅读场”,源源不断吸引教师加入其中,并在读有所获中“躬身入局”,与阅读不离不弃。炼化小学教师冯雪波已有30年教龄,她说自己参加读书会以来,所读的教育专业书籍和所写的文章比工作20多年的总和还要多。尚志中学教师王慧斐自入职开始就和学校其他参与区级读书活动的教师一起“啃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责任到人”中建设区域“先锋队”

2016年9月,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镇海区仁爱中学任教的我,因工作需要调到了区教科所。到区教科所工作后,我进一步认识到区域层面教师阅读的不均衡。

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阅读经验,此时希望能够迁移到推动区域教师阅读中去。我把这个想法跟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兼区教科所所长秦新宁汇报后,得到了这位热爱阅读的领导的大力支持。

于是,2016年9月在镇海区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负责人会议上,作为区域层面的“研之乐”教科研骨干读书会正式宣告成立。所谓“研之乐”,有着“研读”“研修”“研究”之乐的意味。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区域教师读书会,更好地推动区域教师专业阅读,提升区域教科研水平。以教育科研部门来推动区域教师阅读,北京市海淀区、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都有成功的经验。

在推动教师阅读时,首先要有组织者,最好还要有示范者和先行者,当然三者都具备是最佳选择。为此,我们要求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科室负责人全都加入“研之乐”读书会。前面所说的陈丹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研之乐”读书会的首批会员。此外,各校中青年名优教师和工作5年内的年轻教师可以自愿加入读书会。经自主申报,全区共135位教师成为读书会的首批会员。

在读书会成立初期,提高读书会的影响力,增强读书会会员的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一起共读并邀请专家学者参与读书分享会。此外,我们还通过组织教科室负责人的专题共读,开设年轻教师的教科研素养专题培训班等,开展针对性的主题共读。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读书会成员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明显激发,全区各单位参与各类教师读书征文比赛的人数不断增加。以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为例,原来全区获得的组织奖不超过5个,到2017年时达到了18个,2018年时达到了32个,占全省组织奖的26.4%。过去,全区没有一所幼儿园参加过这一比赛,2018年有13所幼儿园获得组织奖。民办博格幼儿园教科室主任陈冬芬带头读书写作,幼儿园连续3年在浙江省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组织奖。

“研之乐”读书会的建设,始终把“让每一所学校都有教师阅读推动者”作为目标。2019年,在宁波市教育局组织的全市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全市62篇获奖征文中,镇海区有17家单位的29篇征文获奖,占获奖征文的46.8%,这也充分说明了校校有教师阅读推动者的价值所在。

在“啃读挑战”中走出成长“舒适区”

“让每一所学校都有教师阅读推动者”,是做好覆盖面上的工作。那么,如何真正依托读书会让教师阅读成为“持久战”而非“一阵风”,是读书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读书会成立不久,朱永新教授领衔的新阅读研究所正式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进一步明确了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性。于是,读书会成立一年半时,在征求部分读书会会员意见后,读书会推出了一项培植教师阅读毅力的“啃读挑战”活动。这项活动要求每位参与者每年读12本书,每本书写不少于1000字的原创感悟,每位参与者还需要提交亲笔签名的承诺书。尽管条件比较苛刻,全区还是有80位教师加入了这个与自己“死磕”的读书活动。

“啃读挑战”不仅在于阅读的数量,还在于阅读的质量。2018年的“啃读挑战”,采用了“6本共读书+6本自选书”的方式。在2018年参与“啃读挑战”的80人中,除了工作调动、援疆支教等特殊原因的3人,实际有效参与人数为77人,最终仅有7人未能坚持到底。从大家提交的年度小结来看,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一纸承诺,咬牙撑到底。“当工作忙的时候,真想放弃,但考虑到自己亲笔签名的承诺书,我还是坚持下来了。2018年,我居然读了这么多书,还写了这么多心得体会文章,真是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镇海区中心学校教科室负责人吴海芳在“啃读挑战”活动的年度小结中这样写道。

第二年,“啃读挑战”继续进行,那些自我挑战成功者,有的急流勇退了,还有37人选择继续前行,加上新报名的教师,总人数达到了196人,规模进一步扩大。2019年的“啃读挑战”在保持12本“读写结合”底线要求基础上,采用“4本共读书+4本限选书+4本自选书”的做法,共读书适当降低难度,限选书从读书会推荐的20本教育经典著作中任选4本。2019年的4本共读书为《生命教育教师手册》《儿童立场》《教育,向美而生》《教育与永恒》。2019年,在有效参与的教师中,也仅有10多人没能坚持到底。

事实上,“啃读挑战”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2019年9月,“研之乐”读书会评选出12位最具成长力会员,10人参加过“啃读挑战”,其中8人连续两年参加。

2020年“啃读挑战”活动继续在增加教师自主选择权上下功夫,参与教师只要在读书会推荐的12本共读书中选择不少于4本即可。2020年的“啃读挑战”参与人数增加到了211人,其中25人连续3年参加。

“以前,在书店看到这些专业书籍,我连看几眼都不会。参加‘啃读挑战’活动以来,我才真正感悟到自己阅读上的缺失。教师要提高专业水平,如果离开了专业书籍的滋养,是走不远的。现在的我,已经形成了买专业书籍的习惯。”在2019年度的“啃读挑战”活动经验分享会上,乔梓学校教科室负责人施珊珊分享了她的阅读感悟。乔梓学校在她的推动下,教师阅读专业书籍的积极性很高,并踊跃参与各级各类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其中有一位教师在前不久揭晓的浙江省第六届“我的教育故事”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在“获得满满”中自动进入“阅读场”

对于整个区域的教师而言,参加“啃读挑战”的教师总是少数。而且,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并不一定每年都能完成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为了让更多教师“躬身入局”,我们在提高教师阅读获得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结合“啃读挑战”活动,我们把区级层面的读书分享会交由具体学校承办,并提高读书分享会的“含金量”。比如,我们把隐藏在书后面的“那个人”请出来,包括作者、学者、编者等。我们在读了《教学勇气》一书后,邀请对美国教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汪明帅给大家进一步解读。通过区校协力办好读书分享会,既为承办学校营造了更加浓郁的教师阅读氛围,也让参加读书分享会的教师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会除了精心组织各校参加省市级教师读书征文比赛外,从2017年寒假开始,每年举办寒假读书征文比赛,精选部分适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阅读的书籍作为寒假读书征文比赛推荐书目,让大家能第一时间接触好书。为了给想参与的教师提供机会,对各校不设定参赛篇数限制,每位想参加的教师都可以提交作品。有时,我们结合某本书的共读也会开展专题性读书征文比赛,比如结合叶圣陶先生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面向全区教师开展“品读名家教育经典,争做新时代好老师”主题征文比赛。结合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面向全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开展“品读教育经典,切实增强职业认同”主题征文比赛。

让读有成效的教师多站C位(中心位置),经常在全区性活动中表彰在省级教师读书征文比赛中获奖的学校和教师,区级一等奖获得者也往往在全区性的活动中进行表彰。

另外,我们还把教师阅读开发成培训项目,让教师在读书、写作和听专家讲座的同时,还可以拿到继续教育学时。目前,已开设两期培训班,报名人数火爆。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在无法开展线下读书活动的情况下,“研之乐”读书会采用了“云伴读+云分享”的形式,邀请书的作者和相关学者进入微信交流群,并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形式为教师导读或分享,石中英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教师高维说:“书籍,让我遇见了更为美丽的自己。”加入“研之乐”读书会,在大量语言文字的浸泡下,高维开始了“脱壳活动”。“沿着这条路走,我的思想变得更为深沉。面对教育,我懂得了:要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所需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教学,让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不断成长的活力体’来引领学生;要尊重儿童生命的特性,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关注学生;要用开放的理念,让孩子以一种主动积极的方式卷入课堂与你产生智慧等”。

常读书,也让我的胸怀变得愈加宽广。都说读书的人心态年轻,面对工作,我不再是得过且过、焦躁不安,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有条不紊地接下一项又一项任务,挑战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科所)

《中国教师报》2020年06月24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