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亩方田“种”教育

发布时间:2020-07-13 作者:刘英广 来源:中国教师报

学校如何让劳动教育走进课堂、走向田野?山东省荣成市三十七中学以“一亩方田”为基础,建立了6000多平方米综合劳动实践基地。从整理土地到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除虫,再到收获,学生在“一亩方田”里全方位体验成长、收获四季。

因地制宜,开辟一亩方田

作为乡村学校,荣成市三十七中学结合地域特色,化田野为课堂开展劳动教育,为乡村学生打造成长的快乐天地。

“一亩方田”共开设百草园、果园、茶园、葫芦园、菜园、百花园等劳动基地,为师生创设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平台,丰富了校园生活,成为师生学习的开心乐园。在“田园实践课程”的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家校联动合作制”,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参与,共同构建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一年四季,“一亩方田”里时时洋溢着学生的欢声笑语,师生劳动的热情不断高涨。

农田劳作,撬动儿童成长

挥镢刨地、执锨挖坑、埋种栽苗、施肥浇水、扶植盖土……学生劳动的田园景象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春天种葫芦、眉豆、花草,夏天栽辣椒、茄子,秋天种菠菜、油麦……不仅成为劳动教育的最佳实践,也成为综合实践课程的鲜活课堂。

种菜时学生才发现:无论种植什么蔬菜都是个技术活。“种子播下或者秧苗种下后,我们经常去浇水,老师说每次浇水都要浇透,蔬菜才能快点长大”“夏天天气炎热,地面和秧苗会被太阳晒热,所以浇水最好在傍晚完成,不然冷水浇进地里会影响蔬菜的生长”“老师有时还会带领我们一起去间苗,就是把种得太密的秧苗拔掉几根,让秧苗疏密有致,可以吸收更多的营养……”

“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朴素的劳动观,就这样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一亩方田的开办,让渐渐远离土地的儿童重新回到根源,亲近了传统,学会了传承,更让他们知道了‘粒粒皆辛苦’的来历。”校长张松表示,“实施劳动教育,探索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内容,这本来就是我们推行劳动教育的初衷”。

扎根土地,体验劳动艰辛

校园里四季有花、四时有果、天天有蔬菜;师生们雨读晴耕、教学相长。暖阳下,学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水土滋养种子生长的同时,也助养了他们的成长。劳动教育更像一本无形的书,让学生在自然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劳动中观察、思考和积累,感受自然美好,享受成长快乐。

目前,学校经过整体规划,三至九年级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学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一亩方田”的主人。在田间管理上,学校除了聘请专职农艺师到校指导,在种植期间还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到校帮忙,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各种劳动实践,通过观察认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写下观察日记。

精心的管理使“一亩方田”花繁叶茂、硕果累累。“一亩方田”成为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聆听自然的场所,让他们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也让他们磨炼了意志,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产品义卖,收获成功喜悦

“请往这边看,一亩方田大丰收啦!茄子辣椒西红柿,纯天然绿色无公害的蔬菜啊,走过路过别错过!”来到青青园,看着一地绿油油的蔬菜,学生个个喜笑颜开。他们小心翼翼地割韭菜、摘茄子、拔青菜,抖净泥土后整整齐齐地把菜码放在篓子里,然后各展所长,摘菜、宣传、记账、定价、打包、义卖……一抢而空的小园韭菜、买一送一的茄子,提前预定的青菜,不一会儿就销售一空。虽然收获不多,但学生依旧很满足。

劳动让学生懂得:梦想要植根于现实,梦想的实现需要脚踏实地的干劲、求真务实的韧劲、敢于拼搏的冲劲。几年来,“一亩方田”新劳动教育正在荣成市三十七中学的校园里、田野间不断展现着迷人的魅力。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7月15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