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自由那畔行

发布时间:2020-08-18 作者:杨 赢 来源:中国教师报

手上这本小书是一位高中学生三年碎思的集成。我之所以称之为碎思,而不名之为练笔或随笔,因为它有别于练笔与随笔。它是一个学生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人事、情慨、识见一一付诸笔端的结晶。其中大部分文章我都见证了它们诞生、修订以及最终完成的过程。因而,学生奚邦荣君嘱余作序,我是很有些话想说的。

奚邦荣是我接手学校文学社的第一任社长。所谓文学社,在学校不过是门面的装点,恰似浮萍经常被吹得七零八落。一学年文学社的课没上过几次,奚邦荣虽是社长,我对他的印象原本不是很深,只觉得他是个内敛、有自己想法的学生。而当他们升入高二,文学社课程也就随之结束了。而自那开始,我们之间的交流反而多了起来,他是那届文学社课程结束之后唯一与我有持续交流的学生。更有意思的是,当初文学社组织一起去逛书店,奚邦荣没有参加,但却一直保持着逛书店的习惯。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使我得救的,是看书……文学是进入一种更广大的生活的护照,也即进入自由地带的护照……文学就是自由。尤其是在一个阅读的价值和内向的价值都受到严重挑战的时代,文学就是自由。”

文学是自由,阅读是自由,写作亦然。我拜读奚邦荣的作品,是不敢谈指导和修改的。诚然,他的文章中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与瑕疵,但我读这些文章时,心态与面对学生的作文截然不同。我面对的是心灵的突围,是追求自由的喘息。在这样一个时代,价值错位是每一个心灵觉醒的人必然要面对的困境。拒绝陈腐价值体系带来的虚言浮语,秉承鲁迅先生“疾虚妄”的精神,努力拓展自己生命的边界,哪怕是用手术刀“解剖”自己,也要追求自由的境界。这对于一个高中生而言,是极其艰难的。我看着这一系列文章从起初的懵懂,中间的犹豫彷徨到最后的坚定,很高兴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我还记得在一次交流中,听奚邦荣谈到高三暑假补课地点在军营之中,隔绝了外界的交流,只为了高考师生做最后疯狂的冲刺。而晚间,学生在宿舍传阅乔治·奥威尔的《1984》。“多一个人读奥威尔,自由就多了一份希望。”当时从奚邦荣的嘴中听到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从书上读到这句话时所没有感受过的触动。

奚邦荣是痛苦的,我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高中三年精神的挣扎;奚邦荣是幸运的,他有文字为伴,何妨举世嫌迁阔,赖有文章慰寂寥。文学、阅读、创作是走向自由地带的护照。如今,高中生活已然结束,这本小书足以成为高中生活的见证,也可以成为未来生活的护照。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奚邦荣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未来绝不轻松,他选择的是一条不凡之路,平庸者固然可以躺在其中感受风花雪月的麻醉,但是大勇者却要以西西弗斯的勇气挑战命定的轮回——麻木、庸常、理所当然和本来如此……

一切都已结束,一切都还刚刚开始。是的,追求自由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对此,我只有深深的敬意和祝福。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0年08月19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