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的课程观

无边界学习夯实“大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0-12-08 作者:王小洪 来源:中国教师报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经济、大生产、大科学、大社会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大教育。新的科技、信息、技术、材料运用于教育,使得传统学校发生深刻的变化,我们要突破传统教与学方式的局限性,在此背景下“无边界学习”应运而生,指导我们探索创新,进一步夯实“大教育观”。

教师多样:跨界融合的创新型教师。多年来,课堂教学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教师,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下的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很多学校还在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引导年轻教师的教学。我们应用全新的方式,促进教师将本学科领域知识与其他各项技能融合,引导教师发挥自身潜能,在实践中形成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

课程重构:重构全资源创新课程。社会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都可以为学校所运用,成为有效的学习资源,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未来教育,旨在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只有将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优质资源有效结合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才是符合未来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

作为全球高科技制造中心,深圳市南山区汇聚了一批先进的高科技企业,拥有优质的学习资源。南山区教育应借力“未来教育研究院”的高端资源,从顶层设计把南山区优质的企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构建综合教学资源平台,使学生可以到腾讯、大疆、华为、中兴、华润、招商、南山集团等著名企业的展示厅、工厂、车间体验他们的文化,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让这些优质社会机构成为学习探究的基地。

可以说,南山区打造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大平台,既是课程的开发和重构,也推动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和项目式学习,为未来教育模式作出了先行探索。

学习破界: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未来教育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要人才的教育。为此,需要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博物馆、社区、企业、公司去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兴趣,培养愿景。

在体验的基础上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知识直观的实用价值,培养一种形象思维。陶行知有言: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的知识,只有在生活中有所体验,有所感知,才能长久留存在学生脑海中。通过具体的物象转化为知识,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所以,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情境体验,将教材、课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正是未来学习努力的方向。

深圳市南山区有各类大中小企业10万余家,如果以改革开放的基因为引领,选择1万家优质企业,按照符合学生学习的要求和条件设置,纳入学习资源库,再加上历史、文化的各类丰富设施,依托山海相接的自然资源,打造南山学生全资源育人平台,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边界,实现全社会全资源共同育人的大教育环境。

其中,赤湾学校开展的“绿色之行,文化之旅”就是以“无边界学习”为理念,鼓励学生以主题探索的形式走进周边的企业、公园、港口码头等,通过实地考察与亲身体验,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实现学校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如到小南山公园听环卫工人上一堂垃圾分类课,到赤湾炮台听武警战士讲述先辈抗击列强入侵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这些活动改变了灌输式、宣讲型、模式化的单一德育模式,融入地域文化资源和多学科知识,创新了家、校、社区、社会资源融合的新形式。近年来,学校通过语文、数学、美术、体育、音乐、科学等学科的有机融合,围绕主题展开活动,将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整合,构建了适合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探索实践中学,在感受理解中悟,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体验式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和学习的乐趣得以被学生铭记在心。未来,学校仍将致力于探索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融合与创新,构建多元学习的有效范式。

(作者系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赤湾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9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