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十本书

生活在路上生命在书里

发布时间:2020-12-08 作者:狄 鹏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其实,我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读书,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但是依然读书不多,毕业后当了历史老师。

如今想来,早期的我应该算不上一个合格的历史老师。人到中年才开始主动读书,收到约稿的时候,难免会有些发怵,但后来一想,像我这样中年才醒来的人一定也不少吧?即使起步晚一点,也是可以有所收获的。读书这件事,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不晚的。

从“出走”到“回归”

2013年,在做了11年教师之后,我突然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接下来的每一年我就如此度过吗?我如何安放自己的那些骄傲和不甘心?我的人生还能有一些突破吗?除了历史老师,我还有别的选择吗?那时,我已经成为母亲5年了,儿子正上幼儿园,人生的很大一部分重心转移到了育儿领域。某个机缘之下,我得到了一个育儿机构“教育顾问”的职位,然后我就“出走”了。

那一年,读了许多育儿书,最初每一本都觉得很有道理,读到一定程度时发现其实大同小异,然后会去辨别,筛选过后得分最高的就是这本海姆·G·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最初吸引我的是书名,很有意思对不对?没有很艰深的理论,大多是平实的文字和真实的生活案例。书中许多案例我都曾经遇到过,甚至读完这本书后的若干年,我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都能让我回溯到这本书。可以这样说,是这本书治好了我的育儿焦虑。

因为种种原因,我的“教育顾问”生涯仅仅维持了一年,我又继续回到此前的学校当历史老师。但是,这一年于我实在很重要,正是这一年让我发现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最适合我的。归来之后,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学生的种种问题也没有抱怨,有的只是“我能做些什么”的思考。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民办高中,入学分数几乎是整个上海市垫底的,虽然我很爱学生,但也知道他们确实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当我发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T·威林厄姆的《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本书时,真的有“惊为天人”的感觉。

这本书去掉了所有情绪性的认知,从大脑结构开始一步步剖析那些让学生不喜欢上学的因素,“为什么学生能记住电视里的所有细节,却记不住我们告诉他的任何知识”“怎样帮助慢热型学生”……诸如此类。它告诉你,不喜欢上学不是学生的错,当然,也不一定是老师的错。只是,当学生不喜欢上学的时候,老师其实有许多事情可以做,也会告诉你可以使用哪些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看书的过程中,我的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初为人师时从时任校长那里听来的三句话:“要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想要学习的那一天”“老师能做的是尽量缩短学生从不想学到想学的过程”“当孩子想学的时候,尽你所能地去帮助他”。

作为一个老师,当你面对学习状况不佳的学生,能真正做到没有怨念而是发自内心地思考可以提供什么帮助的时候,这种感觉相当美妙。如今想来,这是我这些年一直可以乐在此中的源泉所在。

走进孩子的宇宙

“有爱”是成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条件,但它并不充分。那些看上去枯燥的专业书籍,如果你能啃进去,其实会有许多助力。《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搁在书架上很久了,可每一次打开没看几页就会吓得放回去,直到偶然参加了一个读书会。

10多个妈妈,每周两个小时聚在一起读书讨论,每个人负责其中一个章节的领读,读书间隙,聊聊各自的日常,枯燥的书自然也就有趣了。这本书把人的一生分为若干阶段,每个阶段从“身体发育”到“认知发展”再到“情绪与社会性发展”逐次解读。当你进入那个体系之后,一点一点深入变得那么自然,我最关注的是从青少年期到成年期过渡的那个阶段,看得也最仔细。

如今,关于15-18岁孩子的种种生理心理特点已经内化,带着这种认知去面对孩子,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了。作为班主任的我,每年的家长会或者与家长日常沟通中,会发现他们大多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很无措,总是有心无力,我知道他们也很需要帮助。我会挑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家长聊聊,让家长接受自己的孩子“没问题”是很重要的一步。有的家长甚至也会买来书边看边与我讨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为孩子庆幸,愿意为了孩子去改变自己的父母是那么难能可贵。

这段共读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但是当年一起读书的那些伙伴依然活跃在我的朋友圈里,这应该是读书会的赠品吧。

我参与的樊阳人文公益讲坛有一个教师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群里经常会有一些老师作分享。武汉教师徐莉的分享总会给我很多启发,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就是她的推荐。“在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存在着”。

在这个我以为已经了解孩子的当下,这本书还是给了我许多新的启发。河合隼雄的文字与徐莉的解读都是那么恰到好处,让我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之后若干年又找到了一个走进孩子的入口。孩子在长大,我也在长大,这样真好。河合隼雄不愧为心理治疗师,书中出现了大量案例,还借用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角色。看书的过程中,我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每一本书中提到的儿童读物,一共17本。

后来,那17本书能找到的我都买了,再后来,我还买了一整套河合隼雄的作品,《爱哭鬼小隼》是我和孩子最爱的共读书之一,直到现在我们有的时候还会打开来再读,一起念里面的歌谣。

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2017年,听到一个振奋的消息,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将要来上海博物馆展出。突然就想要做点什么,于是买来三册本的《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在微信朋友圈宣布我要开始连续100天每天介绍一件文物,直到这个特展开始。

从200万年前“奥杜威石制砍砸器”开始,到2010年的“太阳能灯具与充电器”结束,我真的坚持了100天,记了三本笔记,百万年间的人类历史就在这100件文物中走过。神奇的是,当你很用心地去做一件事时,你就会被许多人看见。那100天里,许多人等着我的朋友圈更新,许多人因为我的朋友圈对这个特展充满了好奇。当期待中的展览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俨然成了一个专业的观展达人。有机构邀我带娃观展,有好几个自媒体邀我进行线上讲座,分享这些文物以及如何观展的细节。那个夏天,我几乎天天带着孩子泡在博物馆,那种叽叽喳喳的美好至今依然怀念。

那个暑假,我所在的学校正在筹备校本课程,校长对我说:“狄鹏,你准备的这些东西有没有想过整理成课程啊?”可以吗?那就试试吧,然后真的就成了,校长还帮我想了个很美丽的课程名称——《文博探微》。等到开学,当我走进六年级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博物馆、讨论文物的时候,我依然有点怀疑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

我后来对博物馆的热情与投入有很大的原因来自这次经历。所以,我想说:当你想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吧,什么神奇的事都有可能发生。

同年,我开始关注读库,有一次买了一本小册子名为《梦回唐朝》,方便携带的小开本,牛皮纸封面简洁大气,拿在手中竟很快就看完了。佛光寺、南禅寺这样的名字在那时进入我的世界。后来知道这一小卷属于王南“建筑史诗”系列丛书,于是陆陆续续把这套补全了。

这两年的行读过程中,建筑也是一大重点,从最初看到建筑的茫然无感到如今已经可以进行简单的断代,想想自己的进步真的不小,而这些都与这套书密不可分。

丛书有很多卷,不仅有中国古代建筑,还有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每一卷都有一个小标题,设计标题的人很用心:《营造天书》《木骨禅心》《塔窟东来》……仅看这些名字就很吸引人。后来还看到王南的视频课,长发飘飘的样子也一样吸引人。

所以,今年暑假站在佛光寺前面看着朴实大气的斗拱时,感觉是在赴一场约会,一场读书三年后的约会。暗暗地跟自己说,我要跟着这套丛书把这些建筑一一走遍。

探寻历史的温度

2018年暑假,我去河南参加“宅兹中国”行走,许倬云的《万古江河》是必读书。我此前对历史地理的认知只有扁平的政治区划。地形是什么?地形与历史之间的关联何在?行读过程中我常常怀疑自己的专业度,想着一定要做点什么。

经由这本书,我开始慢慢建立起一些基础概念:河流、山脉、文化区域……一点点打通,后知后觉地承认跳过地理的历史知识真的有点“不靠谱”啊。看的过程很慢,许多知识需要慢慢消化,常常还没来得及妄自菲薄,就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而忘了惭愧。

历史还是那个历史,但是看历史的眼睛发生了变化。书中,从早期文明遗址组成的文化圈到清末的乡绅文化,从中原的中国到世界的中国,着眼点始终是“文化”二字,文化与朝代更替的关系,文化与民众生活的选择,不同文化圈层的融合……就这么读下去,历史的温度也就出来了。

“我可以告诉你屋内的每一个细节,却无法告诉你房间所处的位置”。中国古代通史看过好几个版本,但是看到《哈佛中国史》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买了。原因之一是我想看看不同视角下的中国什么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某一年上海的历史高考题竟然考到了相关内容。虽然历史功力尚浅,但我一直在很努力地做到高考要考的我都要尽可能掌握。

丛书共六卷,分别是:秦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叙事的视角不是编年,而是做到了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一次,人文讲坛需要我准备一场历史讲座。那时,我正开始看秦汉卷,所以不假思索地以“另一个角度看秦汉”为题,我觉得自己是“哈佛中国史的搬运工”。后来看学生对讲座的反馈,他们许多人都提到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还有学生专门关注这套书,这让我很开心。

如今,这套书我放到班级图书角,供学生自由翻阅。出试卷时,也会借鉴一些史料,当然借鉴最多的是这样的史学视野。

读书不嫌晚

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特别厚,是一块大砖头。当我在微信朋友圈里说我要开读这本书的时候,有朋友留言说这是清华校长邱勇每年送给新生的一份礼物。

我上大学之前一直读的是农村学校,印象中根本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艺术课。所以,艺术对我来说很陌生,博物馆里待一天都不想出来,美术馆里却永远不知道该把眼睛放在哪里。因为要带孩子读这本书,所以我连忐忑的机会都没有,不仅要自己硬着头皮读下去,还要根据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孩子更有效地阅读。当我与学生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好几个孩子都说最初不知道怎么入手,而我设置的问题却能给他们不错的指引,因为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曾经我遇到的,所以格外有共鸣。

《艺术的故事》不仅有艺术,还有历史、宗教。特别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那段历史,宗教题材是唯一的主题。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宗教改革那一段,贩卖赎罪券的列奥十世最大的投入竟然是圣彼得大教堂,艺术上的功德无量与世俗眼中的挥霍无度似乎无法衡量。如今,再也不怕去美术馆,即使是从未见过的作品,也能知道如何摆放自己的眼睛。

现在,我又翻出了当时的读书笔记,才发现原来密密麻麻地记了那么多。正视自己的不足,然后去努力,去改变,不要给自己设限,就永远在前进。

经常听木心的名字却不了解,直到暑假去乌镇木心美术馆。去的时候人很少,可以细细看。展厅里有多个视频,是关于木心的一些采访,木心那么轻快酣畅地侃侃而谈:“记日记就是精神的洗澡”“我理解了这个世界,世界就是我的”“原谅一切吧,反正一切都不值得原谅”……一下子就被击中了,立马买了《文学回忆录》。为了保护版权,美术馆不让拍照,甚至还不让记笔记,遇到好的内容我就用脑子记住然后出门赶紧记下。

书到手,厚厚两大本,简洁明亮的色调。这两本书是他5年的课程实录,整整85讲,由学生陈丹青根据自己的笔记整理而成。在美术馆里看过几个木心上课的片段,那样谈笑风生。经历过跌宕人生的木心到晚年能有这般豁达与明亮,实在让人喜欢。

这两本书看了没多久,就有生活遇挫的学生让我给他推荐书,于是就把《文学回忆录》的链接给他。后来问他阅读体会时,他回复我:“很直接,很原始,很猛烈。”看着那回复,我笑得很开心。

生活在路上,生命在书里。生命莫等闲,读书不嫌晚。

(狄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上海市同洲模范学校高中历史教师)

十本书书单: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美〕海姆·G·吉诺特 著

张雪兰 译

京华出版社2004年版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美〕丹尼尔·T·威林厄姆 著

赵萌 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

〔美〕劳拉·E·伯克 著

陈会昌等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孩子的宇宙》

〔日〕河合隼雄 著

王俊 译

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英〕麦格雷戈 著

余燕 译

新星出版社2014年版

王南“建筑史诗”系列丛书

王南 著

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万古江河》

许倬云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哈佛中国史》

〔加〕卜正民 主编

王兴亮 等译

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艺术的故事》

〔英〕E.H.贡布里希 著

范景中 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年版

《文学回忆录》

木心 口述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09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