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区域教育地理·湖南江华

做师生向往的理想教育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跨越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12-15 作者:汤 勇 | 本报记者 韩世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一个集“老、少、边、穷、移”于一体的贫困县,年财政收入不到10亿元,怎样破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蹚出一条区域素质教育发展的路子?一个以瑶族为主,壮族、汉族、苗族等十余个民族为辅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怎样在留住青山绿水的同时探寻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出路,在学校内涵提升的基础上办出人们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被誉为“神州瑶都”的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2019年4月刚刚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脱贫摘帽。但在脱贫的同时,江华教育通过“美丽校园、幸福师生、理想教育”的架构与实践,坚持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被落下,让每一所学校都不薄弱,让一方教育得到高品质发展。这样的乡村教育品质发展之路,是在教师队伍外部保障和内生动力欠缺,学校硬件和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多年的2012年底,开始的大转折、大提升。

这年12月,面临发展困境的江华教育迎来了唐孝任调任教育局局长。此后8年,江华教育人在唐孝任的带领下,探寻有效路径,激发教育活力,逐渐实现区域教育的逆势发展。

将每笔钱用好,建好每一所学校

“近年来江华教育发展迅速,最关键的是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江华县教育局局长唐孝任坚定地表示。上任不久的2013年初,唐孝任走进沱江镇第二小学,看到学校杂草丛生、校舍老旧时颇为惊讶。尽管江华财力吃紧,但他清楚教育耽误不得。

此前,江华县委书记罗建华在全县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曾明确提出:“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扶贫的重要手段,要加快教育发展,并将教育作为江华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筹安排,自2013年以来,该县先后投入20.32亿元,全面实施合格校园、县城学校提质扩容、教师安居、移民学校复建、村小改建、全面改薄、幼儿园建设等教育七大工程,新建成18所幼儿园、9所中小学,新增学位39150个,在2019年使全县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全面化解。

这样的大手笔、大气魄、大投入,让县教育局退休干部周九诚看在眼里,“真是实现了最好的房舍和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和条件是校园”。

当然,在财力有限的江华县,用好每一分钱不仅仅是建校,还表现在学校提质上。2017年,江华县再次启动城区学位建设和“四改三化”(改寝室、改厕所、改食堂、改澡堂,净化、绿化、靓化)工作,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异系数在全省最优。

水口中学、水口中心小学是全国重点水利工程——涔天河扩建工程移民集中搬迁后新建学校,学校建筑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瑶族建筑风格。不仅教学设施齐备,而且生活设施也是一流的。学生宿舍6人一间,配两个洗手间,一天24小时有热水。

“隔条马路就能上这么漂亮的新学校,孩子还有营养午餐。真好!”送孩子上学的贾奶奶连声说。

水口镇中小学只是全县中小学建设的一个缩影。

大圩镇第二小学是一所易地搬迁学校,学校配套的各种学习室、活动室、功能室有近20间,音乐教室里人人有电子琴、美术教室里人人有写生架。更值得一提的是,江华县将村小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不仅不撤并,还制订了翔实的村小改造方案,建设多媒体教室、小图书室和小食堂,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边远农村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现代教育。

把诚意用足,乡村同样成就教师

没有教师体面的生活,就没有一方教育的优质发展。为了破解乡村地区招不到、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尴尬局面,江华县通过提高教师待遇等务实方法,让教师在江华成为幸福而有尊严的职业。

在编制严控、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江华县坚持对教育“要人给人、要编给编、要钱给钱”。近4年通过特岗招聘、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等方式招聘教师超过1000人。教师的“五险一金”、体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教师绩效工资、年终绩效评估奖、文明县城奖、综治维稳奖与公务员一个标准发放,其发放金额居湖南省同类县区前列,实现了教师年平均收入高于县内公务员平均收入。

在江华县,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比湖南省标准高出100-400元,最偏远的乡村教师每年享受津补贴比县城教师高出2万元,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同时,为了全力保障教师的生活条件,江华县先后建成教师公租房、周转房2800套,3200名教师搬进新房,基本上满足了乡村教师一人一套房的需求。

码市镇黄石完全小学教师向妙被县教育局“提拔”到基础教育股后,她给同事“晒”自己的工资条:在农村时每月有1700元的乡镇津贴、乡村人才津贴、班主任津贴,月收入6000元;进城后没有了这些补贴,每月工资只有4000多元,少了很多。

其实,教育人的坚守和教师收入的保障还不能完全支撑区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办好教育,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还需要更多智慧。

江华县除了选准用好校长外,还把“校长回归课堂”作为狠抓校长队伍建设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一方面对全县校长提出了“七个一”的要求,即校长必须每个学期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每季度参加一次校长论坛,每月担任一次评课主讲,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研修班,每学年参加一次教育理论考试;另一方面每年都要举办校长上课、听课、评课比赛,促使校长回归课堂、专注课堂、聚焦课堂。如今全县中小学校长都坚持上课,上示范课。近年来,70多名校长被评为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5位校长被评为名师、名校长、省教育家孵化培训对象。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江华县除了用待遇留人、激发人外,还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帮助教师成长。他们通过“送出去”“请进来”和建立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同时强化校本培训,开展了以“教师阅读与专业成长”为主题、以教师读书研讨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动。全县119名村小、教学点教师还进行了“养身、养心、养学”三养培训;设置了课堂教学、国学诵读、实地考察等实践性课程,提升了村小、教学点教师的幸福指数。

与此同时,江华县还寻求高校支持培养种子教师。近年来,江华县教育局与华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合作,不断培训种子教师。

当工资收入提高了,专业成长的路径选择多了,教师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的满足感、自豪感自然提升。用足了诚意的师资队伍发展,自然也就为乡村教育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特色落地,学生成长更多彩

在江华县,特色立校不仅做到了一校一品牌,还逐步实现了一班一特色,班班有看点、有亮点。

码市中学七年级(220)班以“京彩国风”为特色,学生学习京剧脸谱知识,了解京剧文化,通过画京剧脸谱、创作京剧脸谱,加深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再发展成学唱京剧、表演京剧。班主任吴艳珍说,“班里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借助班级特色活动,孩子变得活泼可爱、阳光自信了”。

七年级(224)班擅长“妙泥生花”,学生用五颜六色的超轻黏土捏制、粘贴成作品;用铁丝制作出立体感强的丝网花作品。“这是特别细心的活儿,学生在参与中既培养了审美情趣,又磨炼了毅力和耐心,还能涵养一份宁静和专注。”班主任莫向阳说道。

在“一班一特色”的基础上,江华县还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在体现“一生一特长”中发现和彰显每个学生的天赋。

水口中心小学的长鼓舞、国学诵读、书画等社团深受学生喜爱;白芒营中心小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法、棋类、摄影、合唱、瑶舞等特色社团活动,在参与中掌握一种技能、发展一项特长。

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外的拓展劳动成为育人的新突破。江华县借助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让劳动育人成为常态。据了解,江华30多所乡村学校都有自己的劳动实践基地。码市中学依山傍水,学校流转了校园周边撂荒土地20多亩建起了“耕读乐园”。走进“耕读乐园”,黄瓜、生姜、香芋、西红柿等农作物让人垂涎欲滴;还有学生养的鸡、鸭、鹅……“耕读乐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当教育与生活无缝对接,特色项目与个性发展同频共振,江华教育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有文化生长,用“书香”浸润教育

漫步在江华县每所学校,校园里的一墙一壁、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廊一道都弥漫着文化的芬芳。学校往往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依靠师生自己动手构建凸显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

大石桥中心小学是原中顾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的母校。学校通过利用和整理名人文化,将江华少年时致力于革命的一些言行与其整个革命生涯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小故事,挂在校园的苍天古树上,刻在校园的一块块石头上,“让每棵树讲动人故事,让每块石头留下传统”,朴实无华的文化既成为校园一景,又是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沱江镇第一小学结合所在区域风俗、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山文化、水文化、石文化……

“最是书香能致远”,江华县一直着力于推进书香校园建设。“人人都会读书了,就不愁江华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了。”唐孝任说。

为了让阅读文化扎根,2016年《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系统阅读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明确了三年内全面实现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建有图书馆,对书香校园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还专门成立县阅读办公室,负责书香校园建设和系统推进阅读工作的实施与指导。

近年来,各学校坚持每天开一节午间阅读课,每周每班坚持上好一节阅读课,每月坚持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或交流会,每学期坚持举办一次读书评比活动,每年坚持举办一届读书节和开展一次“书香校园”“书香学子”“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建立阅读种子教师团队的基础上,江华县还在全县开展大阅读,从局长到局机关干部,到校长教师,再到学生和家长,都参加了“阅读·梦飞翔”活动,把阅读向纵深推进。

要评价“说话”,形成绿色发展质量

要真正实现从“育分”转为“育人”,就必须建立科学、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这一点,江华教育人早有认识。《关于全面深化大质量观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修订)》正是通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建立起了规范、科学、高效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体系。

教育不能没有质量,但是江华县所追逐的质量不是只有分数的质量,而是绿色、全面、健康的质量。一方面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县教育局从2016年起专设体艺股,配编3人,专门负责体艺教学和学校卫生健康管理。对学校的体艺教学坚持全面考核,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深入实施“快乐3+1”班级合唱艺术活动,实现人人会唱歌、班班有“歌声”;办好一年一度的合唱节,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瑶山飞歌会有了更多创意,一批新民歌喷涌而出;开展瑶文化进校园活动,聘请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传艺带徒,编写瑶族常识校本教材进课堂……

另一方面强化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江华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幸福师生成长的助推器。从2014年开始探索和构建了“七有五融合”心育模式,“七有”即有机构、有机制、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有考核、有经费;“五融合”指心育与学科教学、班级建设、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安全工程融合。目前全县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2人、三级心理咨询师207人,做到了每所学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其中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一般均有2名以上专职教师。县教育局还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标准》,完全小学以上学校均建有比较规范的心育室。

唐孝任说,“之所以下这么大力气抓中小学生心育,这是教育规律使然,而少数民族学校更需要这一点”。

另外,全面启动和实施“微团队建设”。在全县教育系统集中一批优秀专业人才,成立教学协作片区一体化、校长沙龙、师德涵养、课堂改革、校园文化、大阅读、吟诵活动、家庭教育等专业研究微团队,围绕怎么教好、学好、管好出台规划和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每个微团队重点打造一个基地校。这一工作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大质量观,提升江华教育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江华教育人的真抓实干、苦干,使江华教育呈现一派繁荣景象。2017年8月,湖南省教育脱贫攻坚推进会在江华召开;2017年9月,全国“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推进现场会在江华召开;2018年,江华县被评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9年2月,湖南省人民政府给江华县教育颁发“真抓实干奖”,是当年全省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少数民族县。

(汤勇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局原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12月16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