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于 漪 |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人民教育家”

站上讲台 用生命歌唱

发布时间:2021-01-05 来源:中国教师报

于漪,这是一个在谈到新中国语文教育思想变革时不得不提的名字,也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69年的教育生涯,于漪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她从语文教学改革起步,推动全国语文课程教学综合改革,研究教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教师,被誉为“精心育人的一代师表、潜心教改的一面旗帜”。

20世纪80年代,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在电视里直播时,大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

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

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于漪总的设想是:跳出语文看语文,要站在育人的战略高度。

为此,于漪了解国外语言学改革的动向、国内语言学方面解构主义的探讨,再认识千年语文的积淀、百年语文的探究,倾听世纪末语文大讨论的各种声音,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正负经验,提出语文学科有众多性质,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征。因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语文学科始终是指向人的,与人的思维、情感、品质和能力密切相关。语文就是人生,伴随人一辈子。语言文字来自人生,而不是来自书斋,学生与它有天然的联系,有心灵感应。

基于这样的认识,于漪写了《弘扬人文 改革弊端——关于语文教育性质观的反思》等多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付诸实践。

教育必须薪火相传,一代胜过一代。从教生涯中,于漪总是想方设法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组成教师培养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在她的发掘和培育下,一批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

“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

《中国教师报》2021年01月06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