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寄情山水,岂止一个“野”字

发布时间:2021-11-16 作者:卢望军 来源:中国教师报

绝大多数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是儒道互补的。而山水田园接纳了他们彷徨的身体,抚慰了他们失意的心灵。那么,中国文人山水田园情结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寄情山水、回到田园的古代文人们,到底是想回到哪里?

一言以蔽之:野。

这野,是指原野,或者田野、山野、旷野。总之,是一个或苍茫或辽远的大空间。古人留下了许多以“野望”为题或为题材的诗歌。在诗词网里输入“野望”,王绩的《野望》排在搜索榜第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抵,在辽阔原野极目远眺,人的渺小无依会油然而生,但是人的俗世烦恼也会随之而去,心灵只剩下空阔澄明。原野以其阔大,疗愈人之小得失、小悲欢,让人之格局由小变大,实现自我救赎。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从蜀地的山高水长中出来,楚地的原野让李白欣喜不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站在黄鹤楼的风中,远处的原野让崔颢片刻忘忧;再读、细读王维《使至塞上》,更觉得王维的名作之精妙处,与旷野之大密不可分。

被排挤出朝廷的王维,自然是落寞的,所以见征蓬而想到自己之漂泊,见归雁而怜悯自己之无依。于是,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诞生了,这便是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关系。王维笔下写出千古壮观,是因为他的个人得失被茫茫大漠消解了,他的孤单落寞被辽阔高天治愈了,他的格局被无边旷野拓展了。

这野,是指野生状态。所谓野生,就是原生态,就是非人工,就是无拘束;所谓野生,即悠然,即闲适,即自然。

在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诗文描写的种种美景中,我最爱八个字——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那便是一种完全野的状态。想想吧,驾一叶小舟,这舟不能大,大了笨重;顺水流飘荡,一定不能有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机心;也要忘记时间、忘记天气,斜风细雨不须归;即使靠岸、停泊也不用系上缆绳,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中国文人之回归山水田园,回到野,是在逃离什么?官场的繁文缛节,世俗的名缰利锁。刘禹锡居陋室的一大乐趣在于“无案牍之劳形”,吴均说,流连在富春江一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山水田园,先洗心,然后养心。

中国文人之回到野,是在拒绝什么?拒绝人工,拒绝工巧。对工巧的厌弃,在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说话不能巧,因为“巧言令色,鲜仁矣”;写作不能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显然比“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的杜甫更符合人们对一个天才的期待;画画也不能巧,工笔画的审美趣味远逊于写意画;园林也不能巧,苏州园林就比北京皇家园林可爱可亲得多……一切经过人工过度修饰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美的,因为伤害了审美的最高境界——朴。朴,就是原初状态。

可是,为什么逃离俗世、拒绝人工会成为中国文人的集体选择?在文化源头上,圣哲先贤在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植入了弃绝名利、回归本真的文化基因。

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余秋雨说,中国为什么到元朝才出现戏剧?对比古希腊的戏剧历史,孔子、老子、孟子这些人都没有看过戏,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余秋雨的推测是——很多人每天都在演戏。

繁文缛节如日常的演戏,已经让人不堪重负,对于上舞台演戏,就兴味索然了。所以,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正是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欲岁月静好、山明水秀而不得。

回到原野,回到自然,回到拙朴,这些山水田园诗,这些山水小品文,在今天的我们读起来,安宁美好,在当时,却是对现存秩序的一种激烈叛逆。

陶弘景执意归隐,梁武帝问他:“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

陶弘景回信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经过1000多年的时光过滤,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故事,只剩下风光旖旎的情趣、云淡风轻的气度,可当时呢?

其实,文人寄情山水,岂止一个“野”字。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长沙市怡雅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1年11月17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