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关键人物

崔老师,何时再带我们踢场雨球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王玉松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我的记忆深处,班主任崔仕成老师始终是个带着泥土芬芳的独特存在。这位被我们亲切称为“老崔”的体育教师,只比我们大10来岁,但他用最质朴的教育智慧向我们证明:当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玩”便是最动人的育人诗篇。

泥巴里的足球课。记得那是1995年的初夏,连着下了三天雨,教室的窗台上长满了霉斑。我们班十几个男生像困在笼子里的猴子,课间拿废纸团当足球踢,粉笔盒都被踢碎了好几个。那天下午放学,雨还淅淅沥沥地下着,体育委员大姜突然拍着桌子说:“咱们去踢球吧,大不了挨顿骂!”

正说着,教室门突然被推开。老崔夹着教案本,晃进了教室,运动裤上还沾着泥点子:“要去踢球?算我一个!”我们簇拥着老崔疯狂地冲进雨里,草皮早就泡成了沼泽地。老崔把他的灰色运动服往球门杆上一挂当门框,自己往泥水里一蹲:“往这儿踢,踢中我请吃冰棍儿!”

当时那狼狈的场面,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大个子老金摔了个狗啃泥,爬起来满嘴黑泥还在笑;阿倪带球滑出三米远,裤子“刺啦”撕开个大口子;老崔扑球时眼镜甩飞了,摸半天才从泥汤里捞起来。学生科陈主任举着伞来逮人,看见老崔抱着球,浑身泥水,叹着气走了。第二天听说老崔挨了训,早自习时他还跟我们挤眼睛:“下回等暴雨,咱们踢水球!”

41人登山记。二年级那年清明,老崔突然说要带我们去郊游。“爬到后山山顶,全班到齐我请看电影!”他掏出一沓皱巴巴的电影票晃了晃。操场边上的后山,看着像馒头似的,我们直乐,心里想着这也叫山?

但真爬起来才知道要命。才到半山腰,团支书阿超就一屁股坐在石头上:“我不行了,你们上去吧……”老崔不知从哪儿超过了我们,他推了推眼镜,高声喊着:“今儿咱们41人少一个都不行!”

最陡的那段“鬼见愁”,女生手脚并用往上爬,男生在前头拽,老崔在最后托着。爬到山顶时,我的裤子膝盖都磨破了,却看见老崔从背包里掏出41个煮鸡蛋:“大家吃,吃完看那。”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火烧云一般铺到天边,山底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公路,像一条白色的小蛇,钻进了山坳里。那天我们知道了,原来坚持到底的人,才能看见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饺子变形记。1996年元旦,别的班都在开联欢会,我们班却摆开面板揉面团。老崔把他媳妇的陪嫁擀面杖都偷来了:“今天咱们包状元饺,谁包的饺子站得稳,期末考试准能拿优秀!”

市里姑娘小蓓把饺子捏成了小笼包,而农村来的我连常规饺子都不会包。最逗的是大姜,非说饺子要创新,结果包了个四四方方的“坦克饺”。老崔举着“坦克饺”满教室转:“瞧瞧,这创意能申请专利!”教室里立即响起了哄笑声。

煮饺子时更热闹,一锅下去漂的全是馅儿,面皮像云彩一样散在汤里。老崔舀着面片汤喝得呼噜响:“我跟你们说,当年我媳妇第一次给我做饭,把粥煮成了锅巴……”后来,我们把自己包的奇形怪状的饺子叫“老崔饺”,现在同学群里偶尔发饺子照片,还互相打趣:“你这饺子得找老崔回炉!”

粉笔字风波。有件事现在想起来,我脸上还发烫。那天越野赛跑完,谁都不想写粉笔字作业。我笑着在班级嚷了句:“咱们把小黑板换个名字重新交上去吧?”结果全班都这么干了。

第二天早自习,老崔咣当一声把41块小黑板砸在地上。我第一次见他脖子上的青筋都暴起来了,眼睛里透着严厉:“你写的字换给大韩了吧?”我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原来老崔每天早晨都来教室,把我们小黑板练的字挨个看过,他能清清楚楚地记得每个人的字长啥样。

那天中午,他没收了所有饭盒:“写不好字,别吃饭!”我们饿着肚子练到下午三点,他不知从哪儿扛来一箱方便面:“吃完接着练,老师的字就是脸面,以后你们想让学生看见一张张邋遢脸?”

现在,我在黑板上写字,总觉得老崔在背后盯着。那年同学聚会,大付开着玩笑说:“当年那箱方便面,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香的方便面……”

如今我也成了“老教师”,才明白老崔的“玩”里藏着多少心思。他让我们在泥巴里摸爬滚打,是要我们知道当老师得有副好身板;他逼着我们爬山包饺子,是教我们生活比课本更厚重;他摔小黑板时的怒火,其实是怕我们忘了“老师”这两个字的分量。

去年教师节,班级微信群又热闹起来。已经当校长的大姜发了张照片:白发苍苍的老崔戴着老花镜,正在教孙子包“坦克饺”。我们突然默契地刷起同一句话:“崔老师,什么时候再带我们踢场雨球?”

时光流转,当年足球场上的少年已成为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但老崔的教育哲学依然在我们的教育岁月中熠熠生辉。他用最本真的方式诠释:真正的教育从来不在精致的理论中,而在带领学生摸爬滚打的泥土里,在共同攀登的喘息声中,在面粉飞扬的欢声笑语间。这种将生命体验融入教育现场的艺术,恰恰是破解育人难题的密码。

当教育回归“玩”的本质,每个灵魂都能找到自由生长的方向。崔老师不是教育家,但他却是教育“玩”家,他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托起了我们对教育最纯粹的热爱与信仰,这份独特的教育情怀,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承德县六沟学区中心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