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蕊春园里,亭台楼阁,水榭池鱼,廊道曲回,气象万千。其中,最具韵味的当属古柏古亭掩映下的假山,苍劲古朴,怪石嶙峋,灵秀通透,洞洞相连,拥有中国传统假山石鉴赏视野的“瘦、皱、漏、透”之美。
这座假山石为学校师生提供了立体丰富、生动博大的课程场境,是大家赏景、悟道、育德、养心的独特资源,也是好课的启迪性样本。观赏假山,“瘦”显挺拔之姿,“皱”含纹理之韵,“漏”藏空灵之妙,“透”展通达之境。我们将这传统美学理念迁移至课堂教学领域,努力打造彰显“瘦、皱、漏、透”特质的品质课堂。
瘦:简洁凝练,聚焦核心
“瘦”在赏石文化中指石体挺拔俊秀、线条清晰,不臃肿冗余。瘦中见奇,奇现筋骨。对应到课堂教学中,“瘦”体现为教学内容的精练、过程的清简、语言的凝练,如瘦石般削尽冗繁,保留最精要的内核。
教学内容的精练聚焦。“瘦”的课堂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提炼,区分主次,突出重点,削枝强干。如同雕刻家去除多余石料以凸显作品神韵,教师则从庞杂的知识体系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以聚焦重点。
教学过程的清晰分明。“瘦”的课堂“骨架”清晰,结构分明,教学逻辑清楚流畅,学生能明确感知课堂的思维脉络,通过简明的板书、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就能读懂一节课的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
教学语言的简练准确。教师课堂力克冗余讲解,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如同瘦石的线条干净利落却富有表现力。
皱:纹理丰富,激发探究
“皱”指石头表面纹理褶皱丰富、起伏有致,充满变化。一节具有“皱”之特质的好课,一定是善于设置问题情境、悬念冲突或思维碰撞环节,制造认知“褶皱”,体现层次性与思维活动的张力,引导学生的探究由浅入深发展。
认知冲突的巧妙设置。如同石面的凹凸产生光影变化,教师精心设置认知台阶,有意识制造适度的思维障碍和观点碰撞,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中获得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辩证思考。
问题链的连环设置。“皱”的课堂往往通过问题链设计实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梯度,通过问题链的递进、任务群的层次安排,以及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充满波澜,不断泛起思维的涟漪。
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皱”也表现为教学节奏的起伏变化,通过快慢、动静、讲练的交替,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参与度;通过对比、悖论或开放式任务,让儿童如摸到石上沟壑般在“不平整”处生发探究动力,使课堂如假山石般皱中见变,变中有思,曲折有致。
“皱”是山石的机理,也是课堂的层次感。假山因“皱”而耐看,课堂因矛盾或悬念而耐思。假山的皱褶使其更具观赏价值,儿童的“认知皱褶”正是思维发展的生长点。
漏:思维流动,互动贯通
“漏”在赏石中指石体孔洞空隙气息贯通,漏中见灵,具有石孔透风的通达感。在课堂教学中,“漏”体现为教师有意为之的知识留白、学生自主建构探索的空间及课堂经验“漏”向更广阔的生活世界的通道。
知识留白,“漏”出“认知空隙”。“漏”在课堂中体现为知识的留白,儿童认知发展需要适度的“认知空隙”,过度的教学填充会窒息思维活力。教师在讲解时不是将所有的知识和结论全盘托出,而是点到为止,保留让学生自己“填补”和“发现”的空间,巧妙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总结。
时间留白,“漏”出自主空间。太湖石的“漏”指其通透的孔洞,而好课的“漏”则是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通道。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思考、质疑、表达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讨论,或者与人工智能对话。
课堂经验与生活世界的互动流通。好课应如石孔,连通学科与生活、已知与未知。儿童的主体性在此凸显——知识不是灌输的沙粒,而是经其思维“漏孔”筛选、重构的活水。教师搭建“漏”的支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由互动交流,知识信息得以流通共享。教师像苏格拉底那样,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思想的孔洞”中穿行,发现知识的真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透:澄明见底,触类旁通
“透”是假山石质地通透、澄澈的特性,象征着透彻、通达。在教学中,“透”体现为知识体系的贯通、学习迁移的深度与思维过程的澄明。一节好课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看透”知识本质。
前后贯穿的通透。“透”是假山石前后贯穿的气韵,也是学习经验的多维联结。一节通透的好课,应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纵横联系。横向来看,不同知识点间应如石孔般相互贯通,形成网络化认知结构;纵向来看,新学的内容需要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连,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表象到本质的穿透。透中见深,教师将知识讲解透彻,不仅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而且能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意义的深度建构,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促进学生认知的融会贯通。
思维澄澈的参透。“透”的课堂的终极追求是儿童思维的可见性。好的课堂应该让儿童的思考过程清晰可辨。课堂的“透”不在于教师讲透,而在于儿童想透,其理趣如阳光穿透水面,清澈可见却余韵悠长。
记得有一天带着三年级学生到蕊春园里观赏假山,学生在假山洞里探秘,写出一篇篇真实、真情的习作。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首儿童诗《问假山》:
“假山呀,你是大象变的吗?不然,你的鼻子怎么那么长呢?
假山呀,你是熊猫变的吗?不然,你的眼圈怎么那么黑呢?
假山回答:我不是大象变的,也不是熊猫变的,我是你变的。你说我是什么,我就是什么。”
这首令人会心莞尔又深刻透悟的童诗《问假山》,独有假山石“瘦、皱、漏、透”之妙。
“瘦”——《问假山》语言简洁凝练,摒弃冗余修饰,以儿童与假山的对话直入主题。仅用“鼻子长”“眼圈黑”等简单意象,便勾勒出儿童对假山的奇思妙想,没有复杂的情节和辞藻堆砌,却精准传递童真童趣。
“皱”——诗中儿童对假山身份的追问与假山的回应,形成情节的起伏与思维的转折。从“问假山是否是大象、熊猫变的”的疑问,到假山“我是你变的”的巧妙回答,打破常规逻辑,产生思维的波澜,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思考空间。
“漏”——通过对话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自行体悟其中蕴含的哲理。这种“漏”出的空白,给予读者思考和解读的自由,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韵味。
“透”——表面是儿童与假山的趣味对话,深层却通透地传达出主体认知的建构性力量,也暗示了意义生成的关系性本质。从“本质追问”到“意义赋予”的转折,童真话语中藏着深刻的教育意蕴:世界的意义从来都是观赏者主体来建构;当然,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从来也都是学习主体——儿童来赋予意义。
因此,一堂好课,“瘦、皱、漏、透”是其“形”,参透悟到其精妙才是“核”。有效的学习,其意义由儿童主动建构;好课的坐标,儿童始终是意义的赋予者。好课如山石,展“瘦、皱、漏、透”之美。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