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课程性质的表述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这二者内涵、关系及其统一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及完美程度。不过,在教学中“人文性”常常被误解、被滥用。要走出误区须明白,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体现为一种理念和价值取向,而非具体的方法或者环节。
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的观念之一,是“人本”意识,是对“人”本身的关切、滋养和熏陶,是实现精神培植的“立人”过程。其一,人文性体现为视野的广阔、文化的情怀和思想的深度。语文的高度、深度、厚度与情怀、视野紧密相连,由此才会有审视教材的能力,才能以自身宽广的视野达成对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效引领,才能真正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二,写作教育中的“人文性”,体现为拒绝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对学生思想进行钳制,表现为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独立、理性的表达习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字承载着思想,才深刻;文字承载着情感,才有味儿;文字承载着灵动,才鲜活;文字承载着文化,才丰富。其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人文性”体现为对“人”的尊重。这里的“人”首先指施教者。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一个真性情的人、一个热爱灵性文字的人、一个对文字有感觉的人,而不是机器,不做传输别人结论的人。教师设计教学时要敢于去除急功近利思想,追求“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技”(教学的技能技巧)完美结合的语文。“人文性”更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还学生以体验、感悟的过程。这既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符合教育的规律。教师不仅要打破自己对权威话语的迷信,而且不能施展话语霸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和个性特色,不做批量加工机器,不扼杀思想,不束缚心灵。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尊重语文习得、感悟的学习规律,尊重在吟诵涵泳中积累的传统。只有在这样的理念中,课堂才能以心灵启迪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情怀熏陶情怀。
但是,语文教育的“立人”情怀不等于品德教育,许多语文课上成了思政课,总要设计一个环节进行各种形式的道德说教,把语文课上得不伦不类。人文性是培育“人文精神”的,而人文精神的指向恰恰不是思想的统一和道德的高标,相反,“人文精神”体现一种尊重人性的解放、宽松,它指向个性、真实、自由、多元、开放。所以,所谓的“立人”,不是人们惯常理解的品德教化,品德教化和政治驯化强调社会性、统一性、约束性甚至钳制性,而人文性则是反向的,它提倡尊重个性,发掘灵性,实现表达的自主自由,达成精神的多元开放。由此可见,把语文课上成思政课,不仅偏离了语文本身,而且是对语文“人文性”的反动。
渗透在设计中的观念之二,即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直接体现为一种结果,就是心智与语言的同时增进。真正的人文性与本色语文提法并不相悖。阅读理解、表达交流都借助语言来实现。好的作品总是以好的语言传达好的情感和思想。好作品所汇聚而成的教材,是构建精神系统和文字系统的要件。在这个要件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是从语言的角度达成心智的增长。心智与语言同步同域、相伴相生、互助互进。在众多人文学科中,语文独特的地方就是借助文字的魅力实现人文教育,语言文字是语文唯一正确的通道,是语文课不至于跑偏的缰绳。
好的语文教学是不能区分其中究竟哪些是人文精神的滋养,哪些是语言能力的提升。二者是互为表里、相伴相生的。学习语言表达,语境非常重要。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而具体的情境。语文课堂就是取意于贯穿文本语境中的精神,落脚于文本呈现的语言,从而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双重生长。
(作者系特级教师,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