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写课的方法(12)

让上过的课具有作品感

——从三个课例看课堂作品的形成

发布时间:2025-05-13 作者:朱昌元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我40多年的语文教学教研生涯中,有三次课堂教学经历让我难以忘怀,一个重要原因是每次教学结束都凝结成了一篇具有作品感的课例。

课例一:有“本土味”的作文指导

香港回归后,我作为教育部首届“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及协作计划”的中学语文教师,参加了香港多所学校的中文教学交流工作。一天,语文教学总监让我上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与香港教师交流。

接到任务后,我颇有压力,虽然有多年教学经历,也当了10多年的教研员,却感觉没有哪一节作文指导课或讲评课是可以直接“移植”的。经过几天思考,我想到要去上课的怡文中学地处大屿山岛东涌,周边有不少自然人文资源,又想起曾经读过的一些香港作家作品,于是理出了一条教学思路:用香港文,教香港人,写香港景。我选择了香港作家卢玮銮(笔名小思)《香港故事》里的写景散文作为范文,以学校周边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为写作对象。怡文中学的学生得知我要上公开课后,主动提议星期六骑上单车到天后宫、侯王庙、古炮台等地方,实地拍摄照片作为教学的第一手资料。

上课当天,香港多所中学的教师代表汇聚学校礼堂观摩。令人惊喜的是,已届古稀的卢玮銮老师也特意从香港中文大学赶来。她听说内地有位特级教师以她的散文作为范文上写作指导课,便萌生了去现场感受的兴趣。评课交流环节,卢玮銮老师主动要求发言,她说:“很久没有这样激动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除了朱老师的引导之功外,也说明学校的教育是很有成效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整个展示交流活动,香港《文汇报》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后,我聚焦作文教学的“本土味”,整理出教学案例《向小思老师学作文》一文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上。

课例二:郁达夫游记的细读与深读

我曾受邀参加“名师大讲堂”活动,执教郁达夫的写景名篇《江南的冬景》。“江南”不仅仅是一个标识地域的词汇,更是一个具有文化味和文学性的概念。《江南的冬景》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课堂导入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抓住“乡野生气”“寒村微雨”等片段引导学生开展文本研习,体验作者独特的审美感知和个性化语言表达。例如,“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我适时引进作者创作本文当天及此前的四则日记,以作者日记所反映的时代投影和创作心境深度解读作者的散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及时写出了《明朗的格调,悠闲的境界——〈江南的冬景〉课堂教学实录》一文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课例发表后过了数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汲安庆对这一课例进行了研究,并以“审美散文篇性开掘的几种视角”为题,从内部视角、外部视角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在朱昌元老师的众多教例中,我对《江南的冬景》课堂实录尤为偏爱。教学对话中,师生积淀的学养、审美的纤敏、独特的见识,悉数如花绽放。”

课例三:《蜀道难》《锦瑟》的“攻坚克难”

作为浙江省首批成立的以导师个人名字命名的名师工作室,首次开展活动时,我决定围绕解读有难度、主旨有争议且具有挑战性的《蜀道难》和《锦瑟》来进行。《蜀道难》虽袭用乐府古题,但写的完全是李白眼中和心中的蜀道,意象渺远、奇幻、丰富,形象背后的多元表达意图令人迷离,前人称之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而《锦瑟》称得上是古代最难索解的“朦胧诗”,“一篇《锦瑟》解人难”,耗费了无数人的精力,也赢得了无数人的慨叹。

通过讨论,我们将《蜀道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破解意象的选取组合及形象背后的意图”,《锦瑟》则为“解密情感的朦胧和主题的多义”。导师擘画、设计,课堂呈现则由平湖中学的教师金中和永嘉中学的教师周康平来“操刀”。

《蜀道难》的教学由“神游蜀道,行远自迩”“咏叹蜀道,一以贯之”“知人论世,探究意图”三个环节组成,突出形象的品读和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结合诗人其他作品感受作品的形象特点和写作意图,领悟诗人既有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对蜀地边患的忧虑,又有对人生命运的无限感慨。

《锦瑟》的教学则由“激趣导入—体会情感—解密缘由—赏析多义之美”环节组成。在“解密缘由”环节,适时介绍李商隐的情感和仕途的纠结与痛苦,借此引导学生进入与文本相互印证、阐发的阶段,形成讨论的高潮。《锦瑟》开启了“诗歌主题表达的多义性、丰富性时代”,情感表达的“隐晦”、主题呈现的“多义”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主要特征。

课堂展示之后,我们围绕两首唐诗教学内容的确定、典故作为文化符号的妙用、诵读的理解和体验功能、知人论世与学生经验的融合等四个方面展开对话,形成古诗教学“攻坚克难”的共识。活动成果《〈蜀道难〉〈锦瑟〉教学三人谈》后来发表于《语文学习》杂志。

课堂是教师教学创造的天地,是“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半亩方塘”,其中的课堂氛围、对话场景甚至互动细节,往往蕴含着可贵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有思想、有追求的老师不会让这些随风而逝,而会用实在的教学案例包括课堂实录及时加以定格,使之成为自己专业进阶过程中带有标志性和辨识度的“课堂作品”。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课程与教学部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