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重庆市万州区清泉小学语文教师王小梅为学生讲解了AI工具在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搜集、知识整理等功能,并鼓励学生使用AI辅助完成课外作业。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尽管大部分学生的作业质量都有显著提升,但有几位获得“优秀读书报告”奖项的学生却无法说出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理解,甚至连在报告中提到的关键论点都记不清。
“‘AI味’作业正在偷走学生的创造力。”王小梅面临的问题并非个例。今年5月12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简称《使用指南》),强调“学生应避免在作业中简单复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的内容”“避免在展现创造性或个性化表达的学习任务中轻易滥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丧失个人思考与观点”。不少教师、学者认为,这为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画出了一条明确的“红线”。
AI成为“外挂”:是捷径还是弯路
记者注意到,网络社交平台上常有家长提问:“发现孩子用AI编辑作文,老母亲心态崩了”“女儿用AI写作业,难道只有没收手机才行吗”。不少教师发帖:“学生作业‘AI味’很浓又不敢问怎么办”“作为老师,经常见证着学生用AI一夜之间创造‘奇迹’”……今年初,有媒体调查显示,完成寒假作业时“用过DeepSeek、豆包、Kimi等各类AI工具”的学生占比达40%。
然而学习并非使用AI浅尝辄止的“快速填空”过程。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彭红超认为,如果学生能够给出良好的成果或作品而自身能力、素养没有显著成长,那这种“有成果、无成长”的教育就完全背离了育人本质。
“很多老师反馈学生在使用AI工具做作业,在语文、英语等学科的作文上尤其明显。”北京市第一零一中学温泉校区校长助理吕晓琳向记者表示,绝不能放任学生滥用AI甚至对它产生依赖。在她的建议下,学校教师一旦发现有复制AI内容痕迹的作文,都会“打”回去让学生修改重写,“比起精致全面的‘成果’,我们更期待看到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进步和偶然迸发的小小闪光点”。
当大脑“躺平”:是谁“偷”走了创造力
2024年7月,美国《沃顿商学院校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伤害学习》的文章,文章提出像ChatGPT这样的AI工具虽然可以短暂提高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但是最终却削弱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该如何掌握AI的“使用度”?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胡乐乐看来,是“技术赋能”还是“工具依赖”取决于学生是否合理规范地使用AI。“所谓‘用进废退’,当中小学生过度依赖AI工具,极易导致思考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削弱,更不用提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探索,而这样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恰恰是尤为需要的。”胡乐乐说。
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都在培养目标中提到“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乔昱关注到,《使用指南》中特别提出限制学生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人工智能,“创造性任务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从零到一、从一到二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思考和价值判断,这与使用AI工具替代思考导致的‘认知外包’有着显著区别”。
技术发展趋势不可相逆,关键在于如何使用。依托智能学伴生成多维诊断报告并自定义学习进度、基于AI深度分析与动态推荐适配分层学习资源、通过即时反馈机制同步更新知识图谱……当学生学会合理、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时,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加持效应。
“在有‘边界感’地使用AI的情况下,学生会遭遇认知摩擦,即解决问题的困难体验、经历挫败与自我调整,并在试错中深化理解、在质疑中形成洞见。”彭红超认为,通过限制创造性任务中的AI滥用,教育者得以在技术洪流中守护学生的思维主权,培养既能驾驭AI工具又具有批判精神的未来人才。
“助攻”而非“代劳”:如何让孩子自己“写”出未来
在发现学生跳过自身思考,完全复制AI生成内容的第二天,王小梅就在晨会上宣布了新的作业规则,“所有使用AI完成的作业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答辩”。
这样的规定在不久后就收到了成效。学生在使用AI辅助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有学生还主动要求分享自己的新报告,分析人物性格后提出了新见解:“我觉得宋江的性格就像我们使用AI,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关键看我们怎么运用。”
对于AI技术在中小学的合理应用,教师角色不可或缺。吕晓琳认为,对于当下的教师而言,掌握智能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是一门“必修课”,“只有教师自己了解掌握才能指导学生”。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只依赖教师自身判断学生作业中的AI生成内容、承担AI应用的监督与指导职责存在相当的现实难度。乔昱直言:“《使用指南》发布后的落地实践至关重要。AI技术的融入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趋势,引导学生合理使用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协同配合。”
在实践层面,胡乐乐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AI技术应用实施指导,学校加强AI应用环境建设和对师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培育、警惕教育教学中对AI工具的过分依赖。同时家长的监督和支持不可缺位,企业、教育科研机构等社会主体也应该提供必要的技术与资源支持。
就技术检测学生作业中的AI生成内容而言,目前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存在较大的争议。彭红超分析,现在的技术检测容易出现不同内容类型的差异过大、误判人类写作等现象。单纯依赖技术手段难以实现精准判断,且容易导致学术诚信与学生信任的失衡,“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成熟的AI检测工具,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小学教育场景中的规范、安全与高效应用”。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8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