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三年级时,我与他们共读《安徒生童话》,聊起丹麦是世界幸福指数多次排第一的国家,因为这里有安徒生。
前不久的语文课堂上,我与学生讨论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给人怎样的幸福?故事中哪些人感觉到了幸福?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是小女孩,因为她的病好了。”又一个学生说:“小女孩的母亲最幸福,因为是她支起来的这个豌豆苗给了女儿希望,让女儿恢复了健康,她才是最幸福的。”我继续追问:“你们觉得五粒豆个个都幸福吗?那颗泡在脏水里的胖豌豆是不是也幸福?”学生说:“他是幸福的,因为他认为任何豌豆从来不曾也永远不会达到这种地步,他是最了不起的一粒。”有道理,幸福是从心里长出来的,自己感到幸福才是幸福。
课堂最后,我问学生:“你们幸福吗?”许多孩子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平凡的日子里能感受到温暖和快乐,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关心,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朝着目标一点点前进,哪怕遇到困难和挫折心中依然有希望和力量,这就是大家心中的幸福。
相对于林立的小手,我更关注的是异样的那个——学生小天没有举手。当我望向他的时候,他怯怯地看着我,低下了头……我走到他身边悄悄问:“你怎么啦?”他抬起头说:“我觉得自己很不幸福!”这时下课铃声响起,我邀请他到办公室聊聊。
在热气腾腾的夏日,办公室凉爽的空气让人格外冷静平和。我问小天,为什么有不幸福的感觉?他打开了话匣子:“爸爸妈妈忙着打工挣钱很晚才回家,回来发现我哪里做得不好就骂我、打我。”我一下子怔住了,当我们看到孩子性格上的某些缺陷时,总是想着批评或鼓励,然后去矫正。比如小天,他怯懦害羞,我曾执着地鼓励他举手回答问题,但收效甚微。也曾试图与他的父母沟通,可想而知毫无收获。没有深入了解孩子所处的周边世界,不清楚他面临的实际困境,这种沟通是无效的,甚至对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
于是,我挑了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与他共读。当我们读到“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小天悄悄说:“原来,妈妈在打与不打孩子这个问题上也纠结挣扎。”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毕淑敏作为大作家应该会理性思考,但她还是打了孩子,我想这也是有用意的。你觉得父母为什么打你呢?”“他们要谋生,而且没有文化,看到我的缺点很焦虑,我也理解!”他沉思了片刻。
我们继续读,“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小天读完突然告诉我:“陆老师,在这里毕淑敏打孩子是希望孩子能记住并遵守规则,能远离那些肮脏的品质。”“是的,无论打还是不打,母亲内心的痛苦与挣扎都是难以言说的。这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真的很让人动容。”
就这样,我们从他人的故事中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父母。仿佛推开了一扇窗,让心灵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学会读懂父母,也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这份爱坚定地走下去。
聊完,我打开自己的书橱,请小天挑选三本自己喜欢的书,他挑了《爱的手势》《睡前100个故事》《谁拐走了外公》,每本都与爱和幸福有关。
然后,我从抽屉里拿了几块饼干,他笑着愉快地收下了。我问他:“你此刻幸福吗?”他红着脸使劲点头致谢,我也请他把今天聊天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敞开心扉与父母聊一聊,他答应了。
第二天,我上完语文课,小天紧跟着我走出教室。不知道他从哪里掏出一个苹果要送给我,我愣住了,好奇地问:“哪来的苹果啊?”他开心地说:“爸爸要我带给你吃的。”
我笑了。此刻,我也很幸福!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虹桥小学校副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09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