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一本化学教科书,而是奥斯维辛幸存者、意大利化学家普里莫·莱维的自传式散文集。在这本书里,他以21种元素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存、记忆和人性的独特世界。莱维借用每种元素的特性,讲述了自己在二战前后的生活与成长,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宗教等终极命题的深刻思考。
那天,我去图书馆帮女朋友借阅一本人文学科的书。她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平时总能从人文经典中汲取灵感。按照她的要求,我在一排排文学书籍中翻找着。然而,正是在那一排书架的最边缘,我看到了《元素周期表》。那本灰绿色封面的书斜插在各种文学书籍之间,碳原子组成的巨大六芒星,在顶灯之下反射着冷光,仿佛电镀了一层实验室里的铬镍合金,瞬间吸引了我的视线,我情不自禁地拿起了它,并翻阅起来。
作为一个化学专业的学生,用薛定谔方程的复合波函数来解构世界,似乎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命形态。我曾固执地认为,人文学科不够精确,甚至有些理想化。我常和女朋友谈起这个,偶尔还会嗤笑文学的主观性,无从感知,无可证伪,让人无处找寻安全感。而她却并不生气,只是用手中小开本的《心》覆面,报以浅浅一笑。
“文学是心在讲话。”她常常这样说。
“那我们有心理学。”我总是很不服气。
“心理学是用心在猜心,可能普适性更强。而要彻底进入一颗心,则要听心的声音。”她反驳说。
怎么听心的声音?我一直不明白。哪怕是心这种难以捉摸的东西,我们也可以用经验性的公式去无限地逼近它,怎么会听不见心声呢?这种想法一直持续着,直到我读到了这本《元素周期表》。
在书中,莱维通过氩气讲述了家族史,通过他的叙述,我才意识到元素的电子层结构与叙事的拓扑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祖父的崇高品质如同氩气的稳定电子构型,在战乱年代坚守着某种精神的闭合结构。当读到他说祖父的胡须“像氩气般稳定”时,我突然明白了那些曾让我嗤之以鼻的诗歌隐喻与叙事逻辑,原来在某些层面能够和分子轨道理论产生共鸣。
在“锌”一章中,莱维写的是他在青年时第一次踏入实验室,面对未知试剂与混沌世界时的那种既恐惧又亢奋的感受。我不禁回想自己初学化学的岁月,那时候,一滴指示剂的颜色变化都能让我激动良久。科学的初衷其实也是诗意的,是人类对神秘世界的一次次叩问与回应。莱维在锌的实验中失败了,但他坦然地接受了失败,把失败也视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我终于懂得,科学的价值并非全然在“成功”中,那些失败的轨迹,也是人性的微光。
铅的故事彻底打破了我的认知防线。当莱维将铅的毒性与工业文明的隐喻联系在一起时,我不自觉地在书页上写下了铅的电子排布式——这个需要克服7.42eV能量的重金属,像极了人类突破道德惯性所需要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曾让我在放射性药物化学考试中得高分的符号,突然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可感的温度。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验证的晶体结构和反应活化能,在莱维的笔下,成了丈量人性的尺度。
三周后,当我在进行实验时,烧瓶中的有机钴配合物,于溶液中逐渐凝结出来,形成一种有序的晶格排列。这个结构让我想起书中关于氮的章节——阿脲那如教堂穹顶般精巧而对称的美丽。但正是构成这美丽之物的C、N、H,在莱维的《如果这是一个人》中却化为了氰化氢的死亡之叹。配位化学中的软硬酸碱理论,竟成了纳粹机器筛选人性的残酷法则:那些“硬酸”般坚定的灵魂,最终在“软碱”毒气室中遭遇了不可逆的反应。科学从不在真空中独立存在,每一个反应釜都浸透了人类文明的电解液。
我开始在实验记录本的边缘写下笔记:苯环的共轭体系与命运的回环结构,引发剂的活性与道德困境的连锁反应,催化剂的再生与创伤记忆的代谢。后来,女朋友无意间看到,歪头读了几行,然后轻轻说:“你终于开始用‘心’说话了。”她告诉我,虽然那次我没找到她寻求的那本《当下的力量》,但她觉得,我能在找书的路上发现《元素周期表》,也是一种命运的指向。望着她盈盈的眉眼,我感觉到,生命如此,就好似一个复杂反应中微妙的温度变化,造就了不同晶体各异的析出方式,而我们的相遇,也或许正是无数可能性中最为恰当的一次。
莱维教会我用分光光度计般的精度去解析人性的光谱。现在,当X射线衍射仪捕捉到晶体结构时,我常常想到赫尔曼·黑塞的《玻璃球游戏》。那在游戏中如晶格般充斥着对称性与周期性的美感,让我深深着迷。当我在计算薛定谔方程时,存在主义的迷雾总会在草纸上若隐若现,西西弗斯不懈地推动着滚石,在无尽的量子之海中,是否会有一次能抵至山巅呢?科学给了我解构世界的坐标系,而人文哲思为每个数据点注入了灵魂的矢量。
近日,当我重读最后几章时,我意识到莱维在书写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化学性质,更是“记忆的化学”。金的稳定性、钙的骨性、铬的冷艳,每种元素都像一个“心理化合物”,折射出人类情感和精神的不同面向。磁子仍在电磁力的驱动之下无尽地回旋着,但我的认知体系已完成了熵增性的转变。或许,《元素周期表》并不是一本关于“元素”的书,而是一本关于“构成人”的元素的书。
那些在我们体内流转的,既是钠钾泵中的离子电位,也是无声的信念和悲怆;而莱维用一个化学家的方式,将这世界最朴素的物质编织成了一个关于人类如何“存活”“记忆”与“爱”的周期表。那些曾被视为“不精确”的人文叙事,与科学一道,竟互文成这世间最精妙的一对手性概念——它们的结合,将冰冷的元素符号重新构成丈量人类境遇的莫比乌斯带。
这或许就是莱维留给所有科学信徒的启示:当我们以元素的视角审视人性时,那些碳基生命的悲欢离合,最终会在元素周期表的永恒秩序中找到共振的频率。而当我们在沉思中将心与心彼此靠近时,每一个眼神、一个拥抱、一句悄语,都仿佛是一次温和的成键——将彼此的心,联结为一个周期中的稳定体系。
在我和女朋友从前的讨论中,她偶尔会拿起一本书,讲解其中的文学美学和人性的反思;而我则举出化学公式和实验数据,试图用冷冰冰的数字解释这个世界。现在,我终于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领域里,通过不同的“语言”,去感知和传递这个世界的真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