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电磁学课上,在看似没有通电的情况下,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穆良柱“徒手”点亮了日光灯管,学生们大呼神奇,全校闻名的“穆法师”称号就此传开。他的课程也因为极高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深受欢迎,一座难求。
教授新知时的深入浅出,离不开穆良柱打破边界式的阅读;旁征博引背后的有趣渊博,源自心中一通百通的世界。走下讲坛的他,时常踱步于自己的书房,以时间为轴,纵览人类认知之经纬,点亮物理世界的光和热。
走进穆良柱的书房,映入眼帘的书架上陈列着类别广泛、琳琅满目的典籍。虽然以物理学作为研究方向,但他对书籍的挑选并不限于专业范围,而是各方涉猎,多面吸收。
提起自己独特的阅读习惯,穆良柱坦言这源于中学时期所受的教育。在江苏淮安一个小县城长大的他,有幸遇到许多优秀的老师,也正是在纵横古今中西多维度的耳濡目染下,穆良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越发系统、全面。“可以说,我绝大部分的逻辑训练都是在中学完成的”,而这一切也为他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江浙一带风景如画,水系稠密。学校之外,在浓浓文化的浸染下,穆良柱广泛阅读的嗜好一发不可收。他尤其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被其中流畅的表达与颇具趣味的情节牢牢吸引着,书籍的魅力亦由此生根、蔓延。
中考那年暑假,恰逢图书馆搬新楼,看着那片浩瀚的书山书海,穆良柱内心澎湃不已,贪心地想要看遍整座馆里所有的藏书。他如痴如醉地阅览着,忘却了所谓学科、时空之边界,从《资治通鉴》到诺奖得主传记,从历史古籍到现代文学,就连讲授插花的书籍都借来通读了一遍。“我那时还不会看书,什么书都看,但没有形成体系,甚至除了金庸,都不怎么记得住其他作者的名字。”穆良柱打趣道,但他也承认,随着时间的流动,这些“泛泛而读”总能发挥出一定的作用,或是慢慢培养起阅读能力,或是帮助他摸索出个性化的读书方法。
大学期间,对物理学兴趣浓厚的穆良柱,满心念着“把物理学明白”,清晰而有力。因此,完成课业任务之余,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阅读物理专业的书籍上。
随着阅历的增长,穆良柱更为明晰,“具有真实实践经历的作家写出来的书才是好书”。正因为如此,他十分推荐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天才约翰·巴丁(John Bardeen)的传记《旷世奇才:巴丁传》。巴丁的晶体管效应和超导BCS理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有趣观点——把复杂的内容拆解成已经存在于记忆中的内容,进行类比之后,再通过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辨找出新的学习点——深深震撼了穆良柱,启发他对“把复杂拆成简单”这一核心思维有了新的理解,也由此出发,更为深入地思考“记忆和类比”等重要概念。
从学生到教师,穆良柱一直将置身书香视为莫大的享受,办公室里随处可见所购之书,汗牛充栋亦驰骋百家。在晨光与晚霞的沐浴下,抛去琐碎之事,舒适、放松地拿起书来,无论学科之涯,不顾时空之隔,对话各异而新颖的观点,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理科学者,一直以来,穆良柱都坚持学习众多非本专业的知识。他不赞同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割裂开来,反对“理科生就不需要阅读社科类书籍”的看法。相反,在他看来,文理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而“人是需要理解外边的”。
所谓“外边”,一是理解“整个世界是怎么回事”,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二是探索“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这便是社会科学大展身手之处。每学习一门新知,都会发现它与世界的其他领域密切相通,这就是一通百通。
目前,正在编写普物教材的他,除去对同类教材、百科以及前沿资料的必要钻研,仍会依照兴趣,阶段性地投入专业之外不同领域的阅读中。在经济学领域,穆良柱很欣赏张五常和林毅夫两位老师。他从张五常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模型中,感悟出与自身研究的自然科学之异曲同工,亦佩服林毅夫“对未知的东西构建出新结构经济”。而在艺术方面,以“音痴”自称的穆良柱对于乐器发声原理读本兴趣不减,也沉浸于戴锦华在电影批评方面的研究著作。从中,他更为真切地体会到,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有着相类的认识规律,大家都能基于实践,在社会的某个方面提出独到的见解,而这,对进一步探索未知世界至关重要。
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网络环境中,穆良柱并不反对通过浏览短视频或阅读公众号文章等碎片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却坚持着“读书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的观点。在他看来,如果自身尚未形成稳定的思维模式和全面的思辨能力,那就仍然需要静心阅读、深入思考。透过书页,从他人的思想中提炼总结,再结合真切的实践,更好地综合散碎的知识,方可将认知上升到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层面,从而真正有所进步。
无论是理工还是人文,抑或是信息与艺术,穆良柱始终相信,透过阅读,却又不停留于纸面,而是结合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方可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在各领域间自由穿梭,领悟其中更深层次之蕴意。
(本文摘编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坐拥书城:北大学者书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