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关键。高质量的监督体系和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要素与重要环节,也是制度成熟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高校开展校内巡视(中管高校开展校内巡视,非中管高校开展校内巡察,本文统称为“校内巡视”)是新时代高校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开展党内监督的有效手段。以校内巡视推动高校治理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制度逻辑,胸怀“国之大者”的时代逻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逻辑,“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逻辑以及“校院系”层级管理体系的组织逻辑的系统统合,体现为以政治监督健全治理机制、以问题导向破解治理难题、以协同机制优化治理效能的动态循环过程。
以政治监督健全治理机制
当下,高校党委把校内巡视作为推进全面从严管党治校的重要抓手,通过校内巡视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有效破解“两张皮”问题,充分发挥巡视制度利器作用,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高校事业发展的治理效能。
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政治巡视与治理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巡视工作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履行党的领导职能责任的政治监督。高校开展校内巡视,是上级巡视的延伸和拓展,政治要求都是聚焦“两个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证。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要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必须不断巩固和深化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督促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有效执行;不断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强化其在治理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功能。校内巡视作为高校治理体系中的“政治体检”环节,以具体化求深入、以精准化求实效、以常态化保长效,通过与高校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形成有效嵌入,形成“监督—反馈—整改”闭环,确保了高校治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填补了治理体系中的综合监督空白,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关键环节。
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治理体系。校内巡视的人民立场拓展了师生等相关主体参与高校治理的渠道。不少高校在开展校内巡视时特别关注院系党组织引领相关治理主体参与治理的情况,将学术组织、教代会等的作用发挥作为监督重点,亦注重发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做到了教师谈话全覆盖,并注重倾听学生意见。同时,在整改过程中也强调开门整改,让师生参与整改过程的监督,将治理成效转化为师生的获得感,有助于提升学术治理的专业性和民主管理的公正性,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文化。
以问题导向破解治理难题
校内巡视不但通过每届任期内全覆盖的常规巡视集中发现某一单位的问题,使其通过整改推动改革发展,同时通过专项巡视、巡视“回头看”构建了高校破解治理难题的重要靶向机制。
巡视监督的综合性确保了发现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校内巡视在谋划被巡单位或专项任务时,直指治理难点和改革发展堵点。校内巡视监督机制要求在巡前要汇集纪检、组织、宣传、教师工作、信访、审计等条线关于被巡单位的相关信息,打破了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巡中要求全面听取被巡单位领导班子、中层人员、管理服务对象意见,拓展了信息渠道,消解了层级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巡视发现问题要求政治与业务相统一,注重以下看上、由表及里、以点看面,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业务看政治,有助于深挖问题根源,聚焦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暴露出高校治理的顽疾,化解系统性风险。
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机制强化了问题整改的系统性。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机制,扩大了问题整改的参与面,提升了问题整改的力度和效度,实现了问题整改的闭环。虽然是校内巡视,但是表现在院系、根子在机关的问题,由学校、机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共同整改,其标本兼治和上下联动的工作路径强化了问题整改的系统性。例如,有的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专项巡视,巡视对象不仅包括相关院系,也包括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巡视发现的问题由院系和机关部门分解责任、一体整改,对切实增强实验室风险防控能力,把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加稳固的基础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协同机制优化治理效能
随着校内巡视的不断深入,其激活党组织活力、赋能治理创新的作用持续发挥,不少高校逐渐形成了从“要我巡”到“我要巡”的生动实践局面。
巡视监督的权威性释放了高校治理动能。长期以来,高校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机关与院系的“条块”“共谋”现象,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职能领域内部督促检查的弱化。巡视组由高校党委直接授权的机制,确保了巡视的权威性。巡视重点监督“关键少数”,将具体的问题表象溯源到领导责任的落实上,有助于破解高校内部治理权责不匹配的困境,从而推动压实领导责任、理顺权力运行、激活执行效能。一些由机关职能部门专责监督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和改革发展问题,成为校内巡视监督的重点。例如,有的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巡视,通过巡视持续推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和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填补漏洞、优化体系、规范和保障学校知识产权及相关权益。
巡视的熔炉作用提升了干部的治理能力。校内巡视通过全方位选拔、全链条培训、全过程协同等举措,选优配强巡视工作队伍,推动巡视监督更加精准、规范、有效,同时也提升了参与巡视干部的政治“三力”。不少巡视干部表示,通过参与巡视工作树立了“站高两级想问题”的意识,了解了学校运行机制,锻炼了监督能力。
(作者卢蓓蓉系华东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研究员,俞黎阳系华东师范大学纪委副书记;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巡察促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C2022082]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