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在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华南师范大学供图(资料图片)
“原电池知识点如何教,学生才能听得进、学得懂?”在广东省汕尾市实习时,面对很多一线教师的困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谭宇凌亮出了“秘密武器”——该校化学学院教授钱扬义的“1+8学习套餐”教研成果。
“我用苯酚滴耳液设置真实情境,重构原电池知识点的教学流程,让学生通过动画和实验直观理解抽象原理。”谭宇凌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分享教学设计等经验,带动汕尾很多化学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将“1+8学习套餐”用于教学。
近15年,华南师大直面教育硕士实践学习形式化、碎片化等难题,创建了“螺旋双习+湾区双岗”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云研坊”“一人一课题”等创新方式,帮助很多欠发达地区学校解决教学问题,培育能扎根、会创新的高学历师资,助推汕尾等红色老区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发展。
“云研坊”促教育硕士和实习学校能力双强
在广东,相比于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教研能力偏弱,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挑战压力重重。“由于需求旺盛,我校教育硕士覆盖17个领域,年招生近1500人,规模在全国师范院校中靠前。同时,我校到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实习的教育硕士数量多,实习地点分散,校内导师难以实时跟随指导,实习学校受限于教研能力也难以提供高水平指导。”华南师大研究生院院长水玲玲说。
如何打破时空限制,同时提升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及其实习学校教研水平?该校构建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实习学校教研科组”新架构,开展“云端远程教研+科研”。在这一架构下,教育硕士成为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问题的“侦察兵”,“云研坊”则根据需求精准发力,面向中小学校开展常态化教研。
该校物理教学法教师许桂清发现,学生何伟康的实习课堂较为沉闷,便基于“云研坊”帮他查漏补缺。“你现在讲的常见电路元器件,很多学生没见过,缺乏学习兴趣。你要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入手,强化课堂互动。”在许桂清的指导下,何伟康拆解电脑元件、制作实验教具,并从汕尾市陆丰核电站引入知识点,让实习课堂更吸睛。
根据国家“双新”导向,该校不断探索“云辅导”“云见习”“云改课”“云观摩”等新形式,为粤东西北地区学校教研活动“诊疗开方”。在“云研坊”助推下,粤东西北地区很多学校与珠三角地区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等联合教研活动,并优化校本教研机制,设计以生为本的课堂,促进教学提质增效。
陆丰市玉燕中学就受益颇多。与很多欠发达地区学校类似,玉燕中学部分教师上课“以讲为主”,教研活动数量不多、缺乏实效。在“云研坊”,华南师大学科教学法教师观看分析教育硕士及玉燕中学教师的课堂录像,评测抬头率、课堂思考量等情况,并提出课堂改进建议。听课、评课、磨课等实招,促进玉燕中学强化教研,使教师从教学生解答试题转变为带学生解决问题。
“轮岗制”实习为欠发达地区学校吹来“教育新风”
“我在陆丰市龙山中学实习时发现,很多学生怕‘读后续写’这类题目,读不懂文本、写不出内容,甚至在考试中放弃作答。”面对问题,华南师大教育硕士蒋晓品从自己在珠三角学校实习时整理的“教学问题百宝箱”中寻找“锦囊妙计”。
蒋晓品研究发现,学生怕的原因是难以厘清文本结构、词汇量有限等。她教学生拆解文本结构、模仿原文改写等妙招。龙山中学教师沈晓玲是蒋晓品的实习指导教师,徒弟从珠三角带来的“教育新风”,也让她学到很多教学新理念、好方法。
“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学校的教学理念、方式相对传统,如果先安排教育硕士到这些地方实习,不利于他们高起点发展。”水玲玲介绍,华南师大摸索出“珠三角—粤东西北”双点轮转、分阶段实习的培养路径,让教育硕士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学校“轮岗”。
为夯实实践教学环节,该校将教育硕士学制由2年延长为3年,先安排他们在珠三角地区优质学校汲取先进办学理念、优秀教学经验,再赴粤东西北地区变“输入式学习”为“输出式成长”。
为了帮助教育硕士迅速发现欠发达地区学校的痛点、需求并精准出招,华南师大与多地教育部门合作,将实习学校信息汇编成册,同时还为教育硕士量身定制了校情资料库、优秀校长案例库、教学改革资源包等“三件套”实践工具,让他们“知己知彼”,为他们“备足弹药”。
在汕尾市海丰县实习时,该校教育硕士洪秋哗发现部分高一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校配备的“三件套”实践工具帮了大忙。她利用资源包里的丰富资源,开发“一课一曲”小游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一生一课题”助实习学校从“育分”转向“育人”
在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实习时,华南师大教育硕士钟子婷针对当地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有机反应机理这一问题,申报了校级专项课题。她借助自编量表评估学生的认知偏差类型,基于当地学情开发了“机理可视化微课”,并进行了可视化演示。
“用创新方法破解教学问题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水玲玲表示,该校改革课程评价标准,通过过程性考核,重点考察教育硕士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校注重“研习”实践,引导教育硕士发现问题、反思不足,提升其创新破解教学问题的教研能力。
近年来,该校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方式,引导教育硕士将实习所发现的教学难题转化为论文题目或专项课题,并鼓励他们用教研成果反哺教学,把论文写在中小学课堂上,把科研做在实习实践中。仅在汕尾市实习的教育硕士,就已累计申报329个专项课题。这些课题紧贴地方学情,让“研”与“教”互促共进。
谭宇凌实习时发现,化学键概念对很多学生来说是难点,因此她申请了“高中化学键概念结构教学研究——以汕尾地区为例”课题。通过调查走访,她整理出学生在化学键学习中的常见偏差,收集和制作了化学键相关演示视频。她基于课题开发的相关教学资源,成为当地教师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人一课题、一校一实践,华南师大引导奔赴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硕士践行教育家精神,以“研”促“教”,以“教”促“变”。一批批教育硕士在实习中深切感受到欠发达地区学校对高学历师资的急切需求,毕业后选择留在当地,用以生为本的课堂、切中问题的课题,带动更多当地教师从“育分”转向“育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