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必不可少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培养与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进步、人才培育和产业升级有机衔接的核心枢纽。
作为中国军工科技领域的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摇篮,南京理工大学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提出“闻道、问道、悟道、志道”培养理念,坚持高层次人才领航、进阶式学习强基、零距离场景驱动、重大项目牵引,构建了“精神引领、知识筑基、实践强能、实战育才”的进阶式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闻道”于大师
以贯通式培养筑牢育人之本
学校选聘以院士、总师、大国工匠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实施贯通式培养,深化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形成校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生态。
全链条文化浸润。立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学校红色教育和国防科技资源,由院士、总师、教授等带头开展前沿科技启蒙报告和工程教育实践。建设大国防思政课程矩阵,弘扬国防工程领域砥砺奋斗的崇高精神,实现工程文化浸润向中小学阶段充分延伸。
全方位引领伴行。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基于个性化发展需要,为每一名学生配备跨学科校企导师团队,通过“一生双师”模式实现知识传授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耦合,为学生“知识建构—工程实践—自主创新”全方位成长引航。
全过程协同赋能。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建立新生入学第一课、国防菁英大讲堂、毕业生思政课等相贯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通过“国防行”特色实践教育等形式,常态化组织学生深度走访行业重点企业、科研院所,以领域杰出校友为榜样增强学生成长成才意识,培养职业忠诚度高的卓越工程人才。
“问道”于课堂
以进阶式教学夯实知识之基
学校以解决工程问题为逻辑起点,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知识脉络清晰的课程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整合与系统性输入,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夯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
供给优质课程资源。校企共定培养方案,建设七类通识核心课程群,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通用语言和基本能力;建设学科专业导论课,开发衔接性好、交叉性强、前沿性优的定制化课程和教材,强化学生应用性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开设学科前沿领航课,从专业视角为学生指引科学方向。
拓展多元学习空间。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和科技实践,汇聚校地资源打造“哈军工精神”国防科技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推进全体教师同讲一门课,实现全体新生同上一门课,构建“实感、实操、实例”三重沉浸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在生动的工程场景中实现理论知识的高效传授。
强化双创育人机制。依托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全天候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发紧密耦合产业需求的百余门专创融合课程资源,通过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智能无人系统应用挑战赛等,引导学生投身产业应用,为深度参与工程实践奠定扎实基础。
“悟道”于实践
以零距离场景磨砺能力之锋
学校依托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等多个校地企合作平台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引导学生参与协同攻关,解决科研生产一线中的复杂问题,以“四个零距离”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关键跃迁。
打破物理边界,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通过汇聚行业创新资源,引进多家国家重点企业研发中心落户运行,实现高校和企业在物理空间上的融合。在协同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校企共搭育人桥梁、共享创新资源,打通育人与用人的“最后一公里”,更好实现订单式培养。
打破身份边界,实现教师与员工“零距离”。高校教师全流程参与企业研发生产环节,企业员工全维度参与培养环节,在人才互融互促的良好氛围下,形成“青年导师+行业总师”“资深博导+企业青年骨干”校企导师联合指导的“传帮带”机制,在高层次技术人才双向交流、共用共享中,持续强化师资力量。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学生与平台“零距离”。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与企业共建一流科研平台和育人平台,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校企协同育人示范基地等,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前沿信息互通、育人优势互补。
打破课堂边界,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以研发生产一线为课堂,围绕智能制造、核心元器件、工业软件等重点领域的技术难题,开展真实场景教学,持续将实践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促进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融会贯通,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志道”于创新
以项目制实战锻造卓越人才
学校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培养链“三链”融通,实现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三跨”融合培养,在共同承担重大工程项目中,培育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锻造其实战应用能力。
做强项目资源,优化协同育人范式。结合行业龙头企业领域优势,以攻克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为目标,形成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学科交叉等三类课题,不断完善征集遴选、入库管理、方向匹配、结题出库信息化管理,共同建设特色鲜明、动态调整、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课题库,丰富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资源。
做实产教融合,深化工学互嵌培养。围绕项目制校企合作,采用专业学习、企业实践与课题研究深度互嵌的培养模式,实现高校和企业不同学习场景的灵活切换、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把握技术前沿和行业动态,螺旋式提升工程项目胜任力。
做细考核管理,量化多维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创新需要,制定包括学术论文、发明专利、行业标准、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等在内的多样化申请学位的实践成果要求,开展多元主体评价、阶段化评价、数字化评价,畅通分流渠道,激励学生潜心一线、攻克难题。
未来,学校将继续锚定“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培养品牌,将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校企协同知识创新与技术攻关中,为学生赋知、锻能、增智,着力培育“又红又专、红透专深”的卓越工程师,为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