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行思行

提升劳动教育“附加值”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刘乃志 王书友 来源:中国教师报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一度被边缘化。山东省胶州市云溪实验学校携手马店中学、向阳小学等学校成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项目组,历经15年不懈探索,逐步构建起“全环境劳动育人模式”。

这一模式借助“三位一体”的资源协同机制、“三阶课程”的深度融合设计以及“多元评价”的系统推进,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动教育生态链,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技能训练向劳动价值观整体塑造的教育跃升,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来自基层的鲜活样本。

面对劳动课程缺乏结构性、劳动场地匮乏的现实困境,项目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创新推行“三位一体资源协同策略”,切实打破了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的育人屏障。

校园内,闲置空间被重新激活成为沉浸式劳动场域。例如向阳小学打造的“蘑菇种植园”,不仅涵盖从菌棒制作到环境调控的全流程实践环节,还尝试将蘑菇公益拍卖,并将拍卖所得2800元捐赠给贵州手拉手学校,使劳动锻炼与社会责任教育实现有机融合。

家庭劳动也被重新定义。借助项目组开发的《亲子劳动能力培养指南》和建立数字化“劳动成长档案”,学生的家务参与率三年内从56%显著提升至92%,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独立完成家庭采购与预算规划,劳动正真正回归日常、融入生活。与此同时,社区资源被高效整合,马店中学学生走进本地企业亲身参与月饼生产。他们合作完成的万字调研报告荣获青岛市社会实践一等奖。

变革不仅体现在资源整合上,更延伸至教学实践的深层转型。项目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打造“三维开放课堂”,推动劳动教育从知识传授走向实践育人。

课堂样态得以改变,形成了“课前开发—课中实践—课后转化”的全周期教学链条。在陶艺课程中,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科学和语文等多学科知识,从计算器皿容积到撰写产品说明书,最终作品经市场定价后转化为校史馆藏品和公益基金,真正实现了“知识—实践—社会价值”的闭环融合。

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依托“基础型—拓展型—活动型”三阶课程群,一批校本课程如“智能厨具”“农耕学堂”应运而生。语文课上的劳动日记、数学课中的种植成本模型、美术课创作的公益海报,持续丰富“劳动教育+”融合育人的内涵。

评价机制同样不断创新,“五级劳动榜样”进阶制度与“劳动积分兑换制”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家长和社区代表共同组成的多元评价共同体,则构建起过程与成果并重、发展与激励相结合的评价网络。

在实践过程中,项目组以系统思维不断巩固“师资—课程—社会”三轴联动,构建出可持续推广的劳动教育新生态。项目组成员学校成立了劳动课程教研组和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题培训、案例研讨与技能实训,教师自主研发的“风物三里河”“小陶器”等课程荣获省、市级精品课程奖。

同时,学校借助数字化共享平台,诸如“向日葵种植”“甲骨风韵”等特色项目资源包得以免费开放,实现了与兄弟学校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广泛共享。

与社会力量的协同也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边界——学生开发的“一键呼叫App”在“银龄助老”行动中服务老年人超过800人次。

15年实践证明,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能的传授,更体现在立德树人方面。劳动教育关乎劳动观念的养成、创新精神的培育和社会责任的塑造。项目主持人认为:“当劳动教育从‘纸上谈兵’走向‘真实生活’,从‘单一育能’转向‘全面育人’,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如今,随着“智慧农场编程”“劳动教育数字化评价”等新形态的不断涌现,胶州正以“全环境育人”的持续创新,为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一份值得借鉴的胶州方案。

(作者刘乃志单位系山东省胶州市马店中学,作者王书友单位系山东省胶州市云溪实验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