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和行业特色院校主要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师范院校在于研究他们是怎么发现规律并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
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轨迹和规律。从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看,高等学校分类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其标志着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趋于成熟。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强化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在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认知境界上促进高等学校的分类发展,是早日将我国建成“世界重要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选择,更是在更高水平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稳健推进方式。
师范院校专注于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以直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一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及其发展状态,根本上取决于其国民基础教育的实际状况。以此来看师范教育,它构成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中的重要类型。只有在这一认识基础上,才能客观理解和正确定位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战略中的基础功能和核心地位。正因为此,今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对“十四五”到“十五五”期间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作出新的部署。
教育强国,突出的是教育的原动力功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则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教育强国的战略中,高等教育是龙头,基础教育是基点,师范教育作为两者的联结,是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枢纽与关键支撑,既是教育强国战略的牵引力,也是推动力。以此观之,高等师范教育的状况、水平、条件、可能性程度,既从根本上决定了基础教育的品质与潜力,也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并最终影响整个国家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
以此为据检视我国师范院校发展状况,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和以师范命名的200余所地方师范院校依然是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当然,地方师范院校受制于传统的学科设置,其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受到严重掣肘,加之几乎所有地方师范院校受到各类现实评价的牵引,难以聚焦主责主业。具体来讲,众多地方师范院校难以摆脱师范学院更名师范大学条件的制约,不得不在获得硕士授权单位后积极申报更多一级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关键是这些一级学科的评价标准又与综合性大学别无二致。而那些已经拥有学科齐全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地方师范大学,又积极去争创国家“双一流”学科,教师教育学科发展在其中更是难受重视。
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面向基础教育,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纵然是各种复杂因素所导致的,但难道与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价值取向和人才培养理念没有关系吗?我们不得不问:什么样的教师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能改变基础教育现状的教师队伍和杰出领导者呢?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其质量直接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聚焦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成为落实教育强国工程的关键抓手。只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夯实教育强国的基点,为人才培养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为此,我们提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应与综合性大学换道前行,学科教育学理应成为师范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责主业,尤其是当师范教育从专科、本科教育为主逐渐上升为以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为主的今天更应如此。学科教育学具有的核心特征是要体现“创造教育”理念,而创造教育就是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会通的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会通,生成建构起师范院校创造教育的价值诉求特质,培育出对教学学术的崇尚。只有会通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培育出来的教学学术,才有资格构成新质师范院校教师的第一学术。唯有如此,师范生的教育情怀才能得到真正涵养,师范生在数智文明时代的教育教学技能才能得到发展,进而才能自觉生成自己的教学学术文化。
教学学术是师范院校的主责主业,构成了师范教育文化的灵魂,因而师范教育文化也可称之为教学学术文化。以教学学术为主责主业的教学学术文化使师范院校师生清醒地认识到,做学问、搞研究与综合性大学和行业特色院校的根本不同就在于:综合性大学和行业特色院校主要是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师范院校在于研究他们是怎么发现规律并将这些认识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具体表现有如下四点:首先,发现人性的奥秘,揭示人与事物、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关联存在的本质,总结其关联中生变与发展的规律;其次,师范院校的教学学术要对充满生机和创意、复杂多变、充满无限可能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未来的关联性予以关照,从而揭示出教育本质;再次,充分认识到任何科研工作都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可变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并在教育教学中充分用好这一规律,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在基础教育职业生涯中培养出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最后,师范院校的教学学术要能深刻地表达:任何真理的探索、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等活动都是一场知性游戏,是在理性和激情支配下的偶然智慧涌现,是观念冒险和方法的反复实验,它要求研究者以理性的探索、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努力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难题。
要建设和发展如上性质和内涵的教学学术文化,必须深刻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核心内涵,并使之内在融会贯通。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内在的融会贯通对所有时代新人培养都十分重要,而对未来教师的培养更显弥足珍贵,这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师的使命所决定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如同人类文明夜空中的双星,彼此辉映,共同照亮我们认知世界、塑造自身与走向未来的道路。它们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在深层次上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共同构成人类教师完整而丰富的内在维度。首先,科学精神可概括归纳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等六个核心要素,它们彼此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科学探索与知识生产的基石。其次,以独立存在、平等尊重、限度生存、尊严生活、同情理解和博爱慈悲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情怀,是人类文明在理性之下倔强生长的精神之花。在人文情怀的核心要素中,独立存在是根基,平等尊重是准则,限度生存是智慧,尊严生活是追求,同情理解是方法,博爱慈悲是境界。这些维度共同构成抵御现代性异化的精神堡垒,也成为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的基本要求。
(作者分别系四川师范大学原校长、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