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20世纪80年代,一首《童年》唱尽了纯真与美好,旋律至今回荡耳畔。
然而反观当下,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还有真正的童年吗?若有人说“有”,那或许也只是生理年龄意义上的阶段存在。事实上,那种无拘无束、自在天真的童年图景,正在悄然消逝。
校园里,鲜见奔跑踢球、欢快跳绳的身影,更多的是在伏案疾书、埋头做题;假日中,公园里追逐嬉戏的笑语渐稀,多的是穿梭于各类补习班、特长班之间的匆匆脚步;舞台上,天真烂漫、本真自然的儿童节目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往往是矫揉造作、早熟模仿的“成人秀”……凡此种种,皆折射出童年正在被挤压、被异化的现实。
更值得警惕的是,两种反常现象日益凸显:一是“儿童成人化”与“成人儿童化”并存。孩子过早接触成人世界,易导致心性世俗化,失去本该有的纯真,影响其对未来生活的健康认知。二是“该玩的小学生学得疲惫,该学的大学生玩得疯狂”。这种学习和成长阶段的错位,不仅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引发焦虑、厌学甚至恐惧心理。
在我看来,童年消逝、成长节奏紊乱的背后,主要有两大推手:一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海量信息模糊了成人与儿童的界限;二是来自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过度教育与规训教育不断侵蚀孩子的时空。
其中,教育内部的“过度努力”尤其值得反省。当前许多教育行为,实则是依成人意志对社会需求的被动响应:一味强调打磨与塑造,过度控制儿童的学习内容、校园环境、身体活动、时间安排甚至言语表达。其具体表现有教学内容过量、机械训练过度、教学难度超纲、竞争白热化以及课外补习泛滥等。
这样的做法危害深远。体质方面,缺乏运动导致儿童肥胖、耐力下降、肺活量不足、近视率攀升;心理层面,厌学、焦虑、抑郁频发,不少孩子表情木讷、胆小怯懦,失去童真与灵性;更令人忧心的是思想价值观的扭曲。这些无疑为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这样的教育是否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成熟的情感是智慧与思想健康发展的基石。因此,教育应首先保护学生的学习欲望,重视其情感发展与人格养成。教育的原点,在于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建构其精神世界,提升其对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理解,并向他们展示何为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回归教育原点,展现童年本真,已成为革除教育积弊、还给孩子幸福童年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具体实现这一回归?有研究显示,童年幸福与游戏体验密不可分。丰富多彩、纯真快乐的童年生活,是涵养未来勇气、信念、激情与信心的土壤。因此,教育者需要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保有一颗童心,积极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孩子在游戏与体验中感知、发现、创造。
对此,许多优秀教师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比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等。
还有许多学校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推进“国家课程综合化、地方课程专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科课程结构化”改革,取得显著效果。例如,天津市东丽湖未来学校以“城市露营热潮”等学生身边的实际现象为锚点,延伸到多学科建构,开展“消失的乡村文化”项目式学习,探究“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冲突”“城市化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高跷、剪纸等非遗传承”“城市病、乡村游”等问题,通过古村落社会调查、民间艺人面对面、村史馆讲解体验、“非遗”进社团、乡村文旅创意设计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田园生活、环保行为、乡村营地经济等微观体验与“健康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建立深刻链接,理解个人生活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形成“调研—转化—传承”的闭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升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儿童天生具有不确定性与可塑性,正是在这自由探索的过程中,童年之美得以自然流露。
童年之美是“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专注与执着,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的调皮与活泼,是“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的纯真与羞涩,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欢畅与期待,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懵懂与模仿,是“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惊喜与迷茫,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的闲适与遐想……
这些灵动而诗意的画面,本该是每个孩子的日常。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童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自由、自然、自在的成长中感受快乐、积蓄力量。也让每一位教育者在理解、发现、启迪、陪伴儿童的过程中,重新体验教育最本真的幸福。
(作者系天津市东丽区四合庄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