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乞讨38年,建成3所义学;义学建成,他却溘然长逝;清朝皇帝赐他黄马褂,社会贤达奉他为“圣人”,并称他“先生”——他就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训。今年是武训诞辰180周年,作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邀演出剧目,近日,上海淮剧团携都市新淮剧《武训先生》走进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用古老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奏响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灵魂乐章。
该剧通过武训从自发到自觉的行乞兴学经历,刻画了投身民间教育的“一代奇丐”形象,诠释卑贱与崇高、贫穷与富有的深层意义。全剧在形式上重现淮剧的质朴风貌,衍化一桌二椅的舞台准则,沿用白光照明的传统光效,弘扬民乐伴奏的声腔效果,以演员表演为中心,追求写意的舞台表现。
“他对教育的渴望、对知识的尊重,用行乞得来的那一点财物,慢慢积累创建3所义学,让许多上不起学的孩子受到了教育,在卑微当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我想,他所做的就是中国最早的希望工程。”该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表示:“现代戏曲形式丰富多样,剧目也是层出不穷,然而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虚华和繁复。《武训先生》将淮剧的传统形式通过都市化的融入感再次提炼,更加注重舞台的质感,从审美上回归戏曲本体,制作上回归纯朴本质。我始终坚信,有诚意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眼中本来没泪水,不知何故涌两行”,这是“武训”的扮演者梁伟平在演出结束后说的第一句话。他坦言,站在百年学府的热土上,化身为“不畏前路多崎岖,粉身一心建义学”的殉道者武训,特别是看到台下热烈鼓掌的大学生们,他的身心似乎与“武训”完全连通了。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淮剧《武训先生》专家研讨会也同期举行,与会专家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从剧本、表演、舞美等各方面提出了建议。
“作品摆脱了缠绕在武训身上的各种质疑或评判,而是以‘人为信仰而活’为轴心,把他放置于一个正常的社会价值评判体系中,回归一个人本来应有的面目,重新塑造了武训。”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刘玉琴认为,淮剧《武训先生》已经超出了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挖掘、书写,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予以关注。
这部戏其实讲的是个“义”字,那么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万素希望淮剧《武训先生》在“义”方面继续深挖,引导观众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而不只是获得审美满足。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红侠则表示,当传统文化的资源意义被当下再次确认,当中国戏曲经历了都市化与“再乡土”的出走与回归,当“再乡土化”成为都市戏剧一种自觉的创作意识,戏曲恢复的也是自身纯粹的魅力。“武训这个历史人物,也可以因都市剧场舞台的再现,而重新充满现代的光彩。”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30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