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2018年教研培训

如何转型升级

发布时间:2019-01-02 作者:本报记者 杜悦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8年是教师培训转型升级的一年:内容深化,形式创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等,都是教育部倡导的重点。在转型过程中,遭遇了哪些问题与阵痛?各地教师培训取得了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作为个体的教师找到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教研方法?这都是过去一年中我们课程周刊教研培训版面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一:痛点

当前教研培训存在的问题

各学校的校本教研与一线教师的教学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矫正教研表面红火实则徒有其表的情况?很多教研员和教师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思考。

朱华贤在《内容有盲区 教研进胡同》(2018年4月11日10版)一文中指出,当前很多教学研究大都聚焦在教学方法上,即“怎么教”的问题。令人遗憾的是,“教什么”方面的问题研究却被很多教师长久地忽略了。怎么教的研究如同捕鱼方法上的雕虫小技;而教什么的研究则涉及教育意识与理念、气魄与胆量方面的大抉择,搞清楚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涉入研究的深水区。

王曦在《中小学教科研如何落到实处》(2018年6月6日11版)一文中指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的投入程度,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持续动力在于教师。解决教研问题,不妨从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入手,想方设法让更多的教师“卷入”,是教研落地的关键。

陈华忠在《为“教研华而不实”开处方》(2018年10月31日10版)一文中指出,目前农村小学校本教研虚化现象普遍。在各级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表面看起来很红火,但是真正收到实效的还很少。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有名无实。那么如何才能根治农村小学校本教研华而不实的通病呢?以问题式教研为抓手,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论坛式教研活动为依托,以专题式教研为重点,研讨真实教学问题,方能吸引更多教师的参与。

关键词二:创新

国培创新案例与成功经验

在国培项目中,一些以往教育发展相对迟缓的区域有不俗的表现。

在《精神“脱贫”激活乡村教师成长动力》(2018年4月11日10版)一文中,报道了贵州省国培项目向乡村教师倾斜的经验。贵州省注重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更注重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战略,改变了乡村教师成长轨迹。他们一直在探索短期集中培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远程网络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为发挥名师名校长的示范带动作用,各地一线教师、校长到名师工作室进行跟岗研修学习。一线教师校长在名师名校长的引领带动下,成长较快,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特级教师。

在《参训教师“人来了心也在场”》(2018年6月6日11版)一文中,报道了江西省国培“送教下乡”项目创新转型经验。目前很多地区的“送教下乡”培训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状态。因为教育部对“送教下乡”项目的天数等方面有明文规定,不得不执行,但却又很难将之真正落到实处。主要问题在于外来专家的培训内容与当地教师需求无法有效对接,培训形式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江西省有效地解决了“谁来送、送什么、送给谁、怎么送”等难题。

在《突破传统研训的天花板》(2018年10月31日10版)一文中,报道了青海省“国培计划”示范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项目创新。他们注重示范性项目线下配套,“三给”急教师所需:给课例、给思路、给专家。通过教研联盟,让多所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校本研修,突破了“本校研修”的局限,同时注重学科特色建设,帮助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可持续性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三:路径

校本研修方式创新与教师个人感悟

一些教研员与教师近年来在教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我们力争创建一个园地,培育教师的思考之花。

李本锋在《我给徒弟当“学生”》(2018年6月6日11版)一文中,讲述了在青年教师培养方面进行的新尝试:资深教师给徒弟当“学生”。听课时,不再正襟危坐,而是等同于班级的学生,还和学生一起回答作业问题。这种方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及时交流、及时介入。一年以来,这种培养、指导年轻教师的方式开始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蓝玉文在《问题切入 打破集体备课套路》(2018年12月5日10版)一文中指出,理想状态的集体备课可以集众人智慧,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然而,时下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有陷入程式化的趋势。这种集体备课表面上看起来红火,实则集体走过场。从直接、真实的课堂问题切入,是提高集体备课效果的有效方式。

马希良在《启用纠错模式校本研修贴近需求》(2018年10月31日10版)一文中指出,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研修,都处于应付检查、应对验收的作秀状态。一味追求“高大上”,表面上看起来要素齐全,貌似完美无缺,但脱离了本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看不中用”。将校本研修置于“纠错式”模式之下,采取个性化的校本研修形式:以个人专业发展中的“短板”问题为导向,反思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然后再通过纵横比较、集体研讨等形式开展校本研修,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02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